返回

1627崛起南海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40章 形势比人强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的话,其实还是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而这帮人自己心虚之下,也没有心情去慢慢考量以海汉人的立场是不是真的能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措施来统一行业经营标准。

蔡金梅只来了宁波半天时间,就搞定了本地的金融业,这速度甚至比石迪文前几天与运输业经营者会谈花费的时间更短。虽说两个行业的状况存在着一些具体差异,但石迪文还是对蔡金梅的专业能力和判断准确表示了叹服。他不得不承认蔡金梅作为海汉官场上为数不多的女性高官,的确在其专业方面是有过人之处。

不过签署合作协议的过程也并不简单,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质,这份合作协议对于细节方面的规定非常详细,以至于整个协议的文本内容多达上万字。而本来就对这种合作形式心存疑虑的钱庄老板们自然不会随便就签上自己的名字,等慢慢把这份协议解读完,已经是第二天的事情了。

在海汉银行与本地钱庄统一了经营标准之后,除了今后大明官银与海汉纸币的通存通兑业务之外,这些钱庄还会逐步向海汉银行看齐,开办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蔡金梅本来有意要在大明推广有价证券和期货之类的高端业务,但施耐德认为大明的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成熟规范的程度,冒然推广这些业务将会有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是没有应允蔡金梅的提议。

但总的说来,海汉银行在宁波的这次操作可算是相当成功了,几乎没有遭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便让这些钱庄全部低了头。等这边的结果报回三亚,蔡金梅少不得是要被记上一功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海汉内应立功的何廷贵,自然也会有相应的嘉奖。他所经营的和兴号钱庄自会谈第二天起,便已经在店铺中挂上了“海汉银行指定合作钱庄”的招牌,并且开始向所有持有海汉纸币或支票的客户提供通存通兑业务。要论起步,他这一步起码比本地的同行快了一两个月,至于这段领先时间能够为他争取到多大的经营优势,那就是看个人的本事了。

海汉在宁波府内大张旗鼓地会晤各个行业的头面人物,这种事自然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再加上与会者有意无意地向外界泄漏消息,终于是将两国即将建交的事情捅到了台面上。海汉在己方布局已经差不多到位的情况下,当然并不介意这件事提前一段时间公诸于众。

大明与海汉即将建交并且在沿海州府开放通商的消息放出来,受到冲击最大的便是商人和生产各种出口海汉商品的作坊了。宁波府有头有脸的大商人们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并且跟海汉达成了某些协议,但普通的小商人可就没那么灵敏的消息渠道了,等到这个消息在市面上出现的时候,新的行业话语权都已经被少数几家大户给掌握住了,甚至是直接被海汉捏在了手中。而这些经营规模较小的商户,基本就只能随市场大流了,甚至连商品的定价权都不在他们自己手里了。

比如舟山港至浙江各个州府的航运费用,便已经开始从早先不同船行的报价不一,开始向如今正在推广的标准化转变。对于干散货、装箱货、客运载人,都开始按照海汉制定的价格标准执行。而那些依然我行我素的小船东赫然发现,本地的几家经营规模较大的船行和车马行仿佛是约定好了一样,全部按照统一的价格标准发送货物,而不在这个体系之内的运输商,其水陆转运的费用就要明显高出一截。想要把运输费用降下来,就只能先加入由海汉牵头的宁波运输业行会。

海汉对于行会的管理自然不会完全延续封建行会的那套糟粕,而是加入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管理手段,将行会当作了正儿八经的产业来经营,并会定期进行考核评审,将那些不合格的经营者剔除出去。而海汉制定的行业标准,也是通过类似这样的行会,推广到业内的各个商户。

这样的形式虽然看上去有些老套,但在加入了海汉带来的新鲜理念之后,行会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很显著了。而对于未加入行会的对象,行会的胁迫作用也非常有效,特别是像金融行业这种性质,只要有了和兴号一家表态要跟着海汉干,一点被破就等于全线告破,其他所有钱庄也都只能跟进,否则就等着被和兴号踩到脚下了。

虽然民间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但宁波府衙对于传闻却没有作出任何表态,既不澄清,也不追究传闻来源。很多人将府衙的这种态度视为了默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确认了两国建交在即,意识到其中商机的也大有人在。前些日子原本还被大商家小心提防甚至是抵触的行业经营标准,在消息传开之后却迅速成为了争相效仿的目标。

一些经营规模相对小一点的商家看得非常清楚,要在市场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