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这样的官员会比较容易对付一点。石迪文觉得根本不需要三亚那边再派人过来,靠自己就能搞定这个王畿了。
石迪文一番劝说果然是起到了作用,王畿的态度明显产生了动摇,当即便表示万事好商量。正如石迪文所说的那样,海汉要找合作伙伴也不见得一定要找他,这平级的三司除了承宣布政使司,还有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司两个衙门,那两个衙门的掌权人虽然是分别主管军事和刑名,但品级可是跟他一样同秩同阶的从二品,在浙江官场上说话也同样管用。
如果海汉放弃他,去找另外两个衙门合作,虽然可能要走一些弯路,但最终也还是能达成同样的效果。但海汉有选择的余地,王畿可没有,如果没了海汉这个合作伙伴,他想整合浙江的粮食市场,只怕等到任期满的那天都还是没法完成。而王畿对于此事又极为执着,甚至不屑于石迪文向他推荐的其他合作项目,哪怕就是为了这份执念,他也得先保全与海汉的合作关系。
石迪文这次也算是开了眼界,才知道大明官场上原来还真有这种能力跟职务完全不匹配的“庸才”存在。当然说庸才其实也稍微夸张了一点,至少王畿在操控本地粮食市场这件事情上,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远超过了海汉,甚至已经达到了让海汉今后的粮食采购无法绕过他的程度。这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政绩,但起码证明王畿也有其擅长的本事。施政能力不行,可经营贸易方面却也算得上是好手了。
王畿除了咬牙答应石迪文的要求就别无选择了,反正京城发出来的建交公文应该已经在途中了,过不了两天就知道朝廷对海汉的真正态度是什么。如果实在不行,到时候再反悔也是来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