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来,青铜器和铁器几乎同时被传入日本,日本列岛的农业获得巨大发展。
文明进程迅速加快,在对马岛、壹岐岛兴起了对马国、一支国,在九州岛西北部兴起了末路国、伊都国等小规模的酋邦。
着名的有着卑弥呼女王的邪马台国亦兴起于此时,不过其位置位于九州还是本州岛西部的大和地区则尚在激烈争论之中。
日本农地主要是山间的狭小平原,土地资源紧张,九州各酋邦之间为争夺农地爆发了激烈的战争,为了争夺主导权,其中一些国家向中原王朝进贡,以图获得中原王朝的加持,在争霸战中获胜。
于是东汉时倭奴国从汉光武帝手中得到了“汉委奴国王”金印,卑弥呼则从曹魏手上得到“亲魏倭王”的封号。
4世纪以后,中日两方面都陷入混乱,交往一度断绝。
中国西晋王朝爆发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国际秩序崩塌,诸朝贡国一时无所适从;
日本则发生了受到内陆亚洲骑马民族影响的高句丽、百济的渡来人入侵,富含内亚风格的古坟文化取代了弥生文化,之前没有过的马匹也出现在日本。
日本天皇家族也有可能是随着这一次朝鲜半岛渡来人入侵而进入日本的。
有大和民族史诗之称的记纪神话中,《日本书纪》记载的素戋鸣尊、《古事记》记载的琼琼杵尊都被视为天皇家族的始祖,这二者都与朝鲜半岛南部颇有联系。
素戋鸣尊曾经降临新罗国,因不愿居住此地而东渡日本;
琼琼杵尊下降即所谓“天孙降临”,其下降之地日向高千穂峰被记载为“向韩国真来通”,面向韩国,有学者据此认为《古事记》中的“日向”不处于今日九州东南部之日向国,而处于九州北部韩国对岸。
至东晋末年,才又有五位倭王进贡东晋、刘宋,即历史上有名的“倭五王”。
不过,此时的大和政权得到欧亚大陆的骑马技术后,以今日之日本近畿为中心,征服了日本的大片土地,在朝鲜半岛南部也有伽耶、任那等殖民地或盟邦,实力强大,已非昔日卑弥呼之比。
倭王武(日本比定为雄略天皇)上书刘宋时说:
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控弦百万,义声感激,……义士虎贲,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顾。
此时的倭国向刘宋称臣进贡,是为了从南朝主导的天下秩序中获取高于百济的官爵,这样的话,在与百济争夺朝鲜半岛时可以获得名分和号召上的加权。
而这种进贡也并没有什么诚意,日本在国书中一方面炫耀自己的兵威,一方面又不待刘宋册封而自称“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等官职,只是请求刘宋正式任命而已。
而在刘宋主导的国际秩序中,百济的位置尚高于倭国,刘宋自然也没有予取予求,长期不授予大和政权都督朝鲜半岛军事的职位,直到宋齐之间政局混乱时才同意倭国的要求。
由此可见,大和政权成立后,虽然一度仍向南朝朝贡,但却显示出与其他朝贡国非常不同的特点。
到了隋唐时代,改名日本国的大和政权这方面的特点更加突出了。
侯景之乱后,南朝衰弱,国际秩序瓦解,倭国不再向中国进贡。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频繁向东北亚用兵,此时倭国政治日益稳定,推古天皇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遣使出使隋朝,口气极大,自称以天为兄,以日为弟,以天子加太阳神自居。
与隋文帝杨坚的身份地位严重冲突,杨坚称其说法“太无义理”,命令整改。
到隋炀帝时代,倭使的国书中又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遣词用平等的私人信件形式的“致书”而非表臣服的“上表”,且自称天子,令隋炀帝杨广十分不快。
不过杨广水到连高句丽都拿不下,拿更远的日本自然毫无办法,只好掩耳盗铃,命令鸿胪卿看见言辞无礼的表文不要再呈上。
不过,为了让倭国不帮助高句丽,杨广还是派裴世清与日使小野妹子一同去倭国报聘。
《隋书·倭国传》中称倭王对隋极尽谦恭,但《日本书纪》中仅记载裴世清对倭国大臣宣读诏书,由其转呈倭王,并无二人会面的记载。
而且当时的倭国的推古天皇是女性,裴世清对这样新奇的情况全无记载不合情理,所以很有可能是《隋书》为自己脸上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