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所以你看,他讲很多事情,都“斯由佛光照”。就是,不同的修学,但是同一道光明。
这个是他土六瑞。其实文殊菩萨的回答,诸位你慢慢地品尝,可以看得出来,文殊菩萨已经试图在因缘所生法跟一念心性之间找到了共通的相通处。
壬二、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这个时候,四众弟子看到佛陀放光现瑞。这个“尔时”是指前面的日月灯明佛。见日月灯明佛“现大神通力”,在禅定中白毫放光现瑞,他们出现了两种心情:第一个,“其心大欢喜”。这个欢喜是他觉得佛陀即将有功德来加被所有人,而且是各各有分,人人皆有,所以他这个欢喜是充满期待的。第二个,也产生了疑惑。“各各自相问”,这是什么因缘?在这么多的差别因缘的修学当中,怎么就有那一道共同的光明呢?这个光明是怎么回事?就是产生了疑惑。
辛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分五
我们看下面。前面是文殊菩萨引用相同点,来证明释迦牟尼佛跟两万尊佛是有共同点的。这以下,从前面的共同点,文殊菩萨要合理推论释迦牟尼佛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以下是一种合理的推论。这个地方“颂曾见事与今当同”,就是未来应当也要相同。既然过去相同、现在相同,未来也要相同。
壬一、颂因人说法同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这个地方说明,日月灯明佛就在放光现瑞以后,天人所尊奉的世尊就从无量义处三昧出来。出来以后,佛陀先做一件事,赞叹妙光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前身。他说,你可以做世间的智慧眼,可以做众生的大善知识,也可以做一切众生所皈依信仰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你奉持法藏。为什么你奉持法藏呢?因为我以下所说的法,“唯汝能证知”。我未来将说一个中道的实相法门,这个只有你能够如实证知。所以世尊一方面赞叹,让妙光法师产生强大的信心跟欢喜,然后就说了《法华经》。
当然,我们看这一段跟〈方便品〉也是不太一样。我们看,佛陀出定以后并没有赞叹舍利弗尊者,他直接就说法。因为日月灯明佛说法的对象是妙光菩萨,是一个大菩萨,而本经的说法对象是舍利弗,是一个声闻人。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妙光法师的特别,他是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的当机众,也是未来流通的一个当机众。他不但是听法的当机众,也是流通的当机众。但是本经的声闻人没有一个人是流通的。在佛陀讲《法华经》以后,问说,欸,你们谁愿意去流通呢?声闻人没有一个人出声。所以才有“从地涌出”大地菩萨出来承当,那是过去释迦牟尼佛教化《法华经》的那些法身菩萨。因为声闻人还有习气。当然,没关系。总而言之,佛陀是即将说《法华经》了,只是说法的对象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舍利弗尊者,这两个不太一样。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奉持法藏”做了一个说明。他说,日月灯明佛怎么就赞叹妙光菩萨是“奉持法藏”呢?它这个法藏,按照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是他看到了佛法的全貌。诸位!你要没有学《法华经》,不管你学佛多久,你千万不要说你看到佛法的全貌,千万不要这样讲。你看到佛法的一部分——我看到了佛法有五乘法门,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那叫做一部分。你如果没有进入一念心性,你看到的佛法叫做一部分。所以,我们一般的修学叫做片段式的。但是你如果站在一念心性,那就是一个整体式的、整体性的修学。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佛陀出定说法的第一个因缘,就是为妙光菩萨说法。
壬二、颂时节同
我们看第二个,说法的时候发生什么事。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法华经》讲了多久呢?日月灯明佛讲了六十小劫,佛陀跟大众都不起于座。所说殊胜微妙的法门,大家听了能够受持不失。诸位!日月灯明佛的人寿是八万四千岁,他老人家讲《法华经》讲了多久?讲了六十劫。可见,这个时间有一点开合的问题了,他的寿命只有八万四千岁。所以也就是说,大家进入《法华经》真如三昧的时候,产生了一种时空的转换,众生从一个时空换到另外一个时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