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8章 第18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当然心中都感到悲恼了。“佛灭一何速”,佛陀怎么会这么快就走!“圣主法之王”——日月灯明佛就安慰了,说我灭度的时候,“汝等勿忧怖”,佛陀还有一些事情要宣布。

这个是这样。我们没有人真实地亲近佛陀,我们现在叫做住持三宝,我们现在叫做亲近佛像。佛陀能够跟我们互动,而佛像是你只能礼拜,它没办法跟你互动。但是我们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跟弟子们的互动很频繁,所以,当佛陀要入灭的时候,这对弟子的打击很重,非常沉重了。因为长时间跟佛陀在一起,尤其是声闻弟子,佛陀走到哪,弟子跟到哪。突然间这种广大的依靠即将入灭,这个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已经久了。

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凡夫的心情、圣人的心情,还是不太一样。同样在一起那么久,凡夫的心情叫做“各各怀悲恼”。凡夫的心情是有不安的、恐惧的:怎么办?佛陀灭度了,我道业未成!所以他内心有一种悲恼跟恐惧。圣人不一样。圣人心中有圣道,所以他只是感觉到“佛灭一何速”,他只是感到些微的遗憾:佛陀怎么就走了呢?怎么速度这么快呢?他只是一种遗憾。众生那就是刺激很大,众生叫做“各各怀悲恼”。所以两种心态:一种是遗憾,一种是怖畏。

壬四、颂授记同

不管遗憾也好,怖畏也好,佛陀必须要出面安慰一下。所以看壬四的“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陀必须要指定所谓的接班人了。这个德藏菩萨他已经听了《法华经》,对于中道实相:因缘所生法的修证、心性的观照,理观事修完全通达。他已经掌握佛法的全貌,所以“其次当作佛”,在我灭度以后,他当来作佛,号曰净身如来,他也能够度无量众。

这个授记是比较特别的。诸位!我们一般的授记,授成佛记,佛陀要么时间拉得很长,经过无量无边阿僧只劫,要么佛陀不谈时间。但是这个地方是一生补处,叫做受补处佛记。这个时间不但讲出来,而且是讲下一尊佛,那时间就很短。

这个成佛,我们简单说一下。按智者大师的说法,成佛有两种:一个成法身佛,一个成应身佛。成法身佛很简单了,初地就有了。成法身佛,因为他没有直接面对群众,他只是个人的修证,所以他只要智慧到那里,他就有初地,叫做法身佛。但是成应化身的佛是很困难的,他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福慧要具足;第二个,你要因缘成熟。这就难了。就是,你过去生所结的众生的缘,刚好他们的善根都成熟了。我们经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就是说,有十个等觉菩萨,每一个人善根都具足了,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具足了,而这个时代众生刚好需要一尊佛陀。众生善根成熟了,谁下去扮演佛的角色,那就看谁跟这些众生因缘比较深。

末法时代,我们合理地推论,现在众生对领导者的要求,可能就是比较属于那种悲增上的,比较有亲和力、比较接地气、比较能够干实事的。如果我们合理地推论,现在的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比较适合,那就示现佛身;那么其他菩萨呢,示现做佛的弟子。这就叫做“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就是说,成佛不但是福德智慧具足,还要因缘成熟。否则你不能现佛身,你只能现弟子相。等到今天这尊佛教化事了、灭度了以后,再换另外一尊佛。这个地方说明,为什么要强调“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他有他的因缘力。

壬五、灭后通经同

我们看最后,佛灭度以后的通经情况。前面讲到佛陀的灭度跟授记,那么听完《法华经》,弟子们发生什么情况。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着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