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因缘,做一个总结。
“我见灯明佛”,我见到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过去的白毫光所现的瑞相,跟今生的释迦牟尼佛的放光现瑞是一样的,所以我合理地推论,佛陀将说《妙法莲华经》。为什么呢?因为佛佛道同。前面有太多的相同,所以我们也合理地推论,未来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出现。
第二个,为什么要在放光呢?“今相如本瑞”,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明,跟过去日月灯明佛的光明是一样,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先把这个相状现出来让大家产生疑惑。就是说,修行嘛,不就是依法修学、各得其所吗?怎么就在依法修学当中后面出现同一道光明呢?这个是在讲真实义了。“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佛陀会把前面没有公开的真相,在《法华经》一次性地讲清楚、说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修行,会讲清楚了。
对于三乘人来说,“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三乘人是这样子,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谁都没有疑惑,都信心满满。你看二乘人修行也是信心满满。你看声闻人刚刚成就阿罗汉的时候,你看阿罗汉怎么说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充满自信,我这个法全部修完了。菩萨也是,菩萨也是信心满满。
但是,一个奇怪现象,每一个人修到一个程度以后,会有一个共同疑惑:为什么你跟我不一样?尤其是声闻人。就是说,声闻人要是跟声闻人在一起,他什么事也没有;但是声闻人有时候在听经的时候,看看文殊菩萨、看看普贤菩萨(后面经文会说),他的心里就不平衡。“我等同入法性”,我修空性,你也修空性,怎么我变成涅盘寂静,而你变成功德庄严?这怎么回事?同样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果?阿罗汉心中其实是有所悔恨的: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缺少了什么?为什么我就只能够这样子?而文殊菩萨他就可以这样子?他的确是有疑悔的。
但是佛陀告诉他说,你放心,你也有分。因为你当初的个性就一定要成就涅盘,我先满足你,所以为实施权。但是你别忘了那句话,权不离实。其实你在成佛之道也没走偏,你只是两段式,你前半段也没有失掉。不是说你要重新开始,没有啊,你只要把后面接上去就好。《法华经》是可以把所有的法门全部接上去的。
所以,“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所有三乘人的疑惑,《法华经》会公开答案,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有这些三乘的差别?这些三乘的差别怎么收尾?他们都是依止佛陀修学成就的,佛陀要怎么样收尾?就靠《法华经》了。现在佛陀要讲真话了,就是后面,佛陀开始要出来说明了。
我们修《法华经》之前,当然就是很痛苦。因为业力的逼迫,就从因缘上去修学。有些人修六度法门,有些人修藏传佛教,有些人修净土法门。那没关系,尊重个人的因缘!我们一开始会有个人的因缘力,有些人就很自然地遇到小乘法,有些人遇到菩萨法,有些人因为过去的因缘就很容易遇到净土法门。这都没关系,尊重个别的因缘。但是,你看到《法华经》以后,你会回归到你的心性来看事情。就是,我们刚开始学佛叫无差成差,你跟我不一样,你的结果跟我结果不一样。我们看到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差别。学《法华经》以后,差即无差。
所以,学《法华经》的人绝对不会批评别人,因为他只是暂时的假相。他这样做,他现在如此,不表示未来如此。这叫方便有多门。所以《法华经》就是说,你怎么样在一念心性的理观跟因缘的事修找到平衡点,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为什么要事修呢?我们要务实地面对我们的问题。不是说既然我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啥事都不用干了。不是这样子。我们有如梦如幻的烦恼、如梦如幻的轮回要处理。所以《法华经》看待生命,它是两个看法:从务实面来说,我的确业障深重,要好好修行;但是从理想面来说,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两个没有冲突。所以从后面的〈方便品〉以去,总之就是内观真如、外修法门。心性跟因缘之间怎么去抓平衡点,就是诸位的修行了。
这样讲好了。我们是一个乞丐,当然我们先找一口饭吃。这是现实的东西,先脱离乞丐的痛苦。所以你找工作,赚钱,让自己温饱。但是你也不能一辈子在流浪,你永远没有家也不是个事,是吧?就是说,找工作也很重要,但是回家也很重要,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老也不回家,你在外面流浪。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