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3章 第33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死,但是也没功德。

这个言下之意,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声闻人在方等时对佛陀生起疑惑,怀疑佛陀的心有所偏私。就是佛陀对菩萨比较好,佛陀把大的涅盘给菩萨,佛陀把小的涅盘给我们。在方等会上声闻人是生起了疑惑,是这么一个情况。因为实际上他也在方等会上,他也跟菩萨接触,他也感受到菩萨的境界的确比他们高,所以他心中是有疑惑的。

再看下一段。那么前面这一段是讲到方等生疑,这以下讲般若生悔。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菩萨的因地展现给他们看,就说,你不服气,好,我把菩萨的因地给你们看。就是说,你的因地只修四念处,菩萨的因地是以无所得心广修六度法门。所以,当般若会上佛陀展现菩萨的因地的时候,声闻人从怀疑变成后悔,开始自我反省,“是我等咎”。怀疑的对象是针对佛陀,后悔的对象是针对自己。因为到了般若会上,他看到菩萨的因地,真的是,那比我们殊胜太多了!到了般若会上,阿罗汉开始自我反省了。他说其实不是佛陀偏私了,是我们自己的修学有瑕疵。

“非世尊也!所以者何?”因为“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就是如果我们今天稍作等待,不要急着去证入小乘的涅盘,等待佛陀说出成佛的正因。什么叫“成佛正因”呢?就是发菩提心,广修六度的一个正因。然后我们去修这个大乘的正因,我们当然就得到大乘的涅盘。但是可惜的是,当初接触小乘的四谛法的时候,我们不了解这是佛陀的方便跟随宜。方便是约着法来说的,佛陀开出不同的大小乘的法门,叫做方便;随宜是约人,佛陀把什么法给什么人,叫做随宜,约人叫随宜。我们不知道这三乘是佛陀的方便随宜的说法,一听到《阿含经》的四圣谛以后,就马上修学四谛法而思惟取证。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罗汉们从方等的疑惑变成了般若的后悔。他的后悔是这样说的,就是说,佛法讲因缘果报,这因缘果报的道理不是只有世间的有漏的因果,包括出世间也是因缘果报,这通于世间法跟出世间,都是因缘果报。阿罗汉在般若会上的后悔是这样来的:三乘的因地不一样,菩萨的因地是发菩提心、修六度,我的因地是发出离心、修四谛,所以这三乘的道就各走各的。而我已经怎么样呢?我已经错失了菩萨的因地!

也就是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阿罗汉为什么甚自后悔跟感伤?觉得说我永远没有机会成佛了,因为我的因地已经是这样子走过来的,因为我错失最好时机了!我当初要是稍微等待一下,不要这么匆忙,好好地把整个方等、般若都听完了再来修学,我怎么《阿含经》一听到四圣谛就马上证入呢?他以为说这件事情是不可挽救了,没办法救了。你错失了因地,你后面就没机会了。就是你这个人一辈子就这样子了,就阿罗汉。他不知道法华会上还可以对接。

就是说,佛教讲因果是没有错了,因果那是十法界的因果,那是直的。但是你别忘了,佛法讲因果,它还讲心性。这个十法界有竖的十法界,还有一个互相融通的一念心性,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吧?你要没有横向的,那净土宗就没办法成立了。你要讲因果,那净土宗谁可以往生呢?谁可以带业往生呢?诸位你想想看,凭什么我们一个业障凡夫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凭什么?你要用因果来说,是说不过去的。因为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是我内心中的佛;我们凡夫虽然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所以感应道交不是建立在因缘果报,是建立在一念心性。

所以阿罗汉没有听《法华经》之前,他的思考只有因缘果报。我们之前讲〈方便品〉讲到这个观心,观心不是有十种观法吗?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因、缘、果、报,对不对?最后一个最重要,“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最重要。前面讲到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是提出了差别相;到了本末究竟等,就是会归到一念心性,一切法如。所以,阿罗汉现在的思惟是充满了感伤,这个感伤是因为他自己。

其实阿罗汉的感伤是这样来的:阿罗汉在修四谛的时候(我们看这个四谛法),阿罗汉在操作的时候,古德解释,阿罗汉对苦谛过度地强调。其实菩萨也修四谛,菩萨在了生死他也修四谛。但是你不能把苦谛操作过当。这个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阿罗汉的整个四谛法门,过度地操作苦谛的思惟。所以,他那个出离心太强,他把生命给断灭了。所以你修行,比方说我们今天净土宗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