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但是厌离娑婆的时候你不能操作过当,否则你到时候就很难回入娑婆了,就是这个问题。
《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你做什么事情,请你把眼光放远一点看,你不要只是想到短线。要离开三界,你想想看,你这个操作方法,等到你离开三界,直到你往生以后,你未来成佛怎么走,所以《法华经》有这个好处。就是说,你要检查你现在的路对你以后的成佛之道有没有不好的影响。你说我以后再说,你以后就很难说了。你就是阿罗汉这样,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他是运气好,遇到佛陀,用《法华经》把他救出来;你要没遇到《法华经》,那你就觉得这个感伤就一失永失了,那谁也救不了你了,永远就卡在这个涅盘寂静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声闻人从《阿含经》的建立信心,到方等时的受到刺激,到般若时的甚自后悔。讲到这里,他认为说,完了,我这辈子就这样子了,就是阿罗汉了。
辛四、疑悔断尽
我们再往下看。到了法华会上,阿罗汉得到了救拔,疑悔断尽。看经文。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我们知道,前面的舍利弗尊者,在《法华经》前,证得阿罗汉以后、还没有入涅盘之前,他内心是充满了感伤。这个感伤就是说,“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这个感伤还不是一天两天,是证得阿罗汉、经过方等般若以后,可以说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只要没事,我想到这件事情就感到诃责,感到悔恨。我当初怎么就没有选择去修大乘的因地,我怎么就修小乘法?他其实是充满着悔恨。
一直到法华会上,“而今”,这个“今”就是从佛陀讲〈方便品〉以后,“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佛陀说,放心!你们没有一个人走错路,所有的都可以弥补。你只要多做一件事情:内观真如,把成佛的共同的因找到。你只要把真如找到,会归真如的时候,你就能够断除疑悔,就可以重新回到一佛乘来。所以,“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他知道,原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失掉,只要改变心态。所以他的心从忧悔而变成安稳。
我们先说一下舍利弗尊者的过去(其实后面会说到)。舍利弗尊者在声闻当中他还是蛮特别的。因为他过去生有大乘善根,他以前曾经跟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学过《法华经》,而且修过六十小劫的菩萨道。后来因为婆罗门跟他要眼睛的因缘刺激,他退大取小了。所以他的大乘善根是比较深厚的。我们看〈信解品〉,四大弟子,善根各有不同。尤其是迦叶尊者,他自己讲他自己的学习过程,他经历了方等、般若,看到菩萨的大乘功德,能够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他自己说,他心中不生任何好乐。所以这个善根有不同。
所以诸位,比方说你读《阿弥陀经》,读《无量寿经》,这怎么样检视你的大乘善根呢?你看到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依报——宫殿、楼阁、莲花,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身相、神通、寿命,你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你的大乘善根有一点问题了。如果你只是喜欢苦、空、无常、无我,空、无相、无愿,那你的大乘善根过去生栽培是有一点轻薄,因为你对于妙有的东西不生好乐,而这个是大乘善根的指标。因为空性大家都有,我们不能从空性判定一个人的善根。三乘共坐解脱床,你把声闻缘觉菩萨三个人请到佛堂里面,入一切法空的时候,他们三个是完全一样的,一空无二空,真理不可能两个。但是你把这三个人请出佛堂,让他去度化众生,那就见高下了,就是这个功德妙用就见高下了。所以判定一个人的大乘善根很简单,你给他读《华严经》,你净土宗给他读,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如果读完以后完全没有感觉,那可能要加油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一点就值得赞叹舍利弗尊者,他在没有讲《法华经》之前,他在方等般若看到菩萨的功德,他自己会觉得自己有所不足,这一点是值得赞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