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鼻子闻一闻,说你这个修行人根本持戒不清净,眼睛这么臭,就丢在地上,离开了。
这件事情对舍利弗尊者刺激很大。他还是一个凡位菩萨,资粮位,他理观薄弱,心游理外。我们看唯识学上说,资粮位菩萨完全靠信仰在支撑,他理观薄弱,他不像内凡位或者圣位的菩萨。所以对他来说刺激太大了,就退大取小。
而退大取小这个事很麻烦。就是说,你曾经修过,后来恶因缘,你会烙下一个很深的痕迹:对大法的畏惧。所以很多的大德劝我们,受了菩萨戒,量力而为。你看菩萨戒,它也是有实法、权法的操作。你看实法,大家都发菩提心,每一个人得戒体都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是实法。实法要圆满,要上契诸佛实相之理,否则你就不能得戒体。但是你今天受完戒,从戒坛回来,你真的能这样干吗?不可以呀。说要誓度一切众生,不可以。
从权法的角度,你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菩萨初学,偏重断恶,少部分修善。度众生是暂时保留,他保留意乐,随喜赞叹。尤其是《梵网经》。《梵网经》里面很多都是圣人的境界,“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你看以前埔里有一个出家众,为了要燃身供佛把身体烧了。这个不是菩萨道,这叫愚痴。《梵网经》里面很多是给法身菩萨修行的。
所以,落入事相的戒行,你必须要契机。就是你是凡夫位,印光大师常常讲,你不是法身菩萨,你别干法身菩萨的事情。那你会说,那我可是发了愿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发愿归发愿。本来就是这样子。菩提心,凡位的菩提心叫做愿菩提心,它不是让你去实践的。你要到见道位,到了法身以后,才有所谓的行菩提心。舍利弗尊者当初就是做得太超过了,所以退大取小。那当然,功不唐捐,他以前行过菩萨道那种善根力,终究是没有丧失,只有退转,没有丧失。所以才有第三段的庚三,“还为说大”,他才会在〈方便品〉第一个开悟。过去的善根其实并没有白费。
庚三、还为说大
我们看第三段。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菩萨法,佛所护念。
舍利弗退大取小以后,佛陀出世了。我们说过,因为环境的特殊,五浊恶世、三界火宅,佛陀在紧迫情况之下,并没有马上启动他的大乘善根,而直接启动他的小乘善根。等到到了法华会上,才开始用〈方便品〉、后面的〈譬喻品〉来使令他们忆念过去的菩提本愿跟过去的菩萨六度的法门。也就是为什么到最后入了解脱道。解脱的功德以后,佛陀再为这些声闻说是大乘经。
这个大乘经叫做《妙法莲华经》,它有两个特色:
“教菩萨法。”这个教菩萨法很重要,它这个菩萨法不是对立的。说是你修的本来不是菩萨法,比方说你本来是干慈善事业的,你整天做慈善事业,做资源回收等等,以佛法的角度你可能是人天乘。但是你学《法华经》以后,你知道“权实不二”的操作,你就是菩萨法。他这个菩萨法叫做绝待论妙,就是绝待,它不是相对的。就是你只要懂这个道理,你就是菩萨法,就是成佛之道。《法华经》的菩萨法是这样,什么都是菩萨法,关键是你道理懂不懂。
那么这个法这么殊胜是谁来护念呢?佛所护念!
诸位!我们看《华严经》,佛陀讲得不多,很多大菩萨讲了,讲到自己。十住、十行、十回向,佛陀每一个阶位都叫一个菩萨出来代表讲,你以前是怎么样的因地,后有什么结果,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果。《阿含经》是佛说的,但是这是小乘法,这个不是教菩萨法。大乘佛法里面,方等、般若,般若经很多是佛陀没有讲,叫舍利弗尊者、叫须菩提尊者转教菩萨。只有两部经,我们自己目前学到两部经,是一定要佛陀亲自讲,其他人没有资格讲半句话的。
一个是《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解释说,《阿弥陀经》为什么其他人都没讲呢?你看《华严经》,很多大乘经典,都是佛陀讲一句,菩萨讲一句,佛陀印证:你说得对,如是如是就可以了。为什么《阿弥陀经》一定要释迦牟尼佛从头讲到尾呢?因为净土妙门不可思议。你说生死凡夫,带业凡夫跟阿弥陀佛能够感应道交,这个是诸法实相的境界,等觉菩萨都没有资格说,都没有资格讲这个感应道交。唯佛与佛方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佛陀可以讲。这第一个,净土法门只有佛陀可以讲,其他人没有人可以讲半句话。
《法华经》,你待会就知道,也是没有人敢讲,从头到尾都是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