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呢?就是福慧一对。精进修慈表示这个人福德广大,离诸凡愚表示这个人修学智慧精进。要么修福,努力地修福,修到不惜身命,常修慈心;或者修慧,“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等等。这种人福德、智慧,具足其中一个都可以宣说。
寅三、内外一对
看寅三的内外一对,看第一段。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这个内外。内,内护戒行;外,外近善友。这个人他对外喜欢亲近善知识。“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有些朋友是整天跟你吃吃喝喝,谈笑戏论,就是增长放逸、空过时光的这种人,你真的要修行,你要保持距离的。第二个,亲近谁呢?亲近同参道友。这个人经常可以跟你讨论佛法,彼此互相地学习,我们可以依众靠众。所以他对朋友开始选择,表示这个人已经有一种增上的心情了,这第一种,外求善友。
再看内。看经文。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第二种,他对于菩萨的戒法,特别十重——杀、盗、淫、妄、酒,说、毁、悭、瞋、谤,能够持得清净如明珠。菩萨戒能够持得好,这个人基本上两种功力是不错的,一个观照力,一个誓愿力。他能够有观照力跟誓愿力的加持,把十条戒持得很清净,而且他不止持戒,志求大乘经典,对大乘佛法有好乐希求之心,如是之人,可为宣说。
这一对,内护戒行,外敬善友。蕅益大师说,他所要成就的就是增上惭愧,这两种加起来就是增上惭愧。他有一种要追求增上的心,惭愧就是他经常能够自我反省。这种人是可以宣说的。
寅四、自他一对
看寅四的自他一对。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这个自,就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他,就是化他。
这个人具足自利功德,是怎么说呢?“若人无瞋”,他内心没有瞋心。什么叫没有瞋心呢?“质直柔软,常愍一切。”质直柔软是很难了,一般正直的人就理直气壮。所以菩萨戒让我们理直气柔,就是你可以站在正义这一块,但是你要调柔善顺。一个人能够正直调柔,他的我空跟法空,他那种对法的执取一定很淡薄,尤其是那种法执一定很淡薄,所以他能够既正直又调柔,经常能够悲愍一切众生。这第一个。第二个,“恭敬诸佛”,对三宝有恭敬皈依之心,经常礼拜、赞叹、供养。
这种人,他那个自利的功德可以说是又有慈悲又恭敬三宝,这种人是可以宣说的。
看利他。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前面是讲自利,这讲利他。这个人是怎么利他呢?“在大众中,以清净心”,就是不夹杂名利,完全是依止大悲利他的心,透过种种的善巧因缘,或者譬喻或者言辞来说法,使令众生欢喜信受。
这个自他一对,蕅益大师说是一种悲智的修学。偏重自利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种智慧的增上;偏重利他的人,是偏重在下化众生的慈悲。不管你偏重智慧,是智增上菩萨,还是偏重慈悲,是悲增上菩萨,都是菩萨种性,大乘善根都是具足的。当然,大乘善根我们前面说过,有些人偏重信仰,有些人偏重智慧,都没关系,其中一个就可以了。你要么信心具足,要么慧根具足,都可以。
寅五、始终一对
最后看寅五的始终一对。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始终一对等于是一个总结。始,就是修学佛法之始。什么叫始呢?以恭敬请益为始,就是一开始恭敬请益。说“若有比丘,为一切智”,他追求的是一个圆满的中道实相。他不是一味追求有相的业果或者无相的空性,偏空偏有都是不圆满,他追求圆满的一切智。他怎么办呢?“四方求法”,到处去求善知识,谦卑地求法。求到以后,“合掌顶受”,恭敬心受持不失;而且心中“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这个“乃至不受余经一偈”,我们说明一下。在菩萨戒的意思,虽然菩萨要广学,但它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