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他有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个阿罗汉做不到,阿罗汉的神通是固定的。所以说明他这种善巧力强。
四大弟子这以下说明两件事:
第一个,“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为什么欢喜呢?第一件事情,他听到了〈譬喻品〉里面所说的“会三归一”的思想,这个是佛陀过去在阿含、方等、般若所没有说到的。因为《阿含经》讲我空,方等、般若偏重在法空,对于空性跟妙有之间怎么对接,没有明说。
我们刚刚说过,凡夫在有相里面起了颠倒,这种我相、人相,就在相状起颠倒,所以佛陀用空性来救拔我们。但是问题来了,一个人不能永远待在空性。生命的目的是要改造生命,不是要消灭生命,否则你会把有情修成无情!这只能当过程,不能当结果。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是把有漏生命创造成一种无漏的生命,而不是把生命现象给消灭掉,不是这样干的。所以,当我们从有相的生命回归到空性的时候,阿罗汉就觉得所作皆办了,包括阿含、方等、般若大部分都是这种概念。
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才明确地说明,“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待在空性不出来,不可能。你不能够说把一个有情生命,活生生的生命,修到这个生命消失掉了。没有这回事情!那是一个假名字。所以佛陀说世界上没有涅盘寂静这个东西,那是一种暂时的感受而已。但是这句话,佛陀在前面没有明确地说明涅盘也是唯心所现的假相,到了法华会上才明确地说明。所以这件事情,这第一个,未曾闻法。
第二个,世尊为阿罗汉授成佛之记。这件事也是未曾有。一个是听闻妙法,一个是看到原来安住在空性的人——一个灰身泯智的人,竟然还可以发菩提心,这个也是很特别的。所以发了希有之心,内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理衣服以后,“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身体屈曲,内心恭敬,“瞻仰尊颜”。
后面这几个动作,我们说明一下,蕅益大师说是表法的。主要有三个动作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个,“即从座起”。一般我们听佛陀说法是坐着。这个坐,一般我们讲安坐、坐法空座,就是表示二乘人舍弃了偏空涅盘的法执。因为他本来坐在座位,站起来了,从空而起,表示他们知道空性的涅盘不是究竟的目的,它只是过程。第一个,“即从座起”。
第二个,“右膝着地”。他从空性起来以后干嘛呢?就跪在地上。在佛法里面,这个地就是“真如本性,犹如大地”。所以他从空性会归到真如本性以后,叫做即权而实,从权法会归到实法。第二个是“右膝着地”。
第三个,合掌恭敬,“瞻仰尊颜”。就是向于佛道。发菩提心,向于佛道。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三个表法:第一个即从座起,表示舍弃了空性的执着;右膝着地,表示趋向真如本性;趋向真如本性以后,他知道生命是空有无碍的,所以发了菩提心,最后趋向佛道。这是三个阶段。
这段是说明四大弟子在讲话之前有三个动作来表法。
庚二、自陈领解 辛一、正陈得解;辛二、叹佛深恩
我们看庚二的“自陈领解”,自己叙述对一佛乘思想的领解。这个地方分两科。
辛一、正陈得解 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重颂
正陈得解又分两科,长行跟重颂。
壬一、长行 分二:癸一、法中略说;癸二、喻中广明
长行当中也分两科。
癸一、法中略说 分二:子一、明昔日不求;子二、明今日庆得
癸一的“法中略说”,先用法的方式来做一个简略说明。
子一、明昔日不求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是用动作来表达,这以下用讲话的方式来表达了,“法中略说”。就是说,其实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也用方等时、般若时,用大乘的功德来激发你;在佛陀讲《阿含经》,你们证得阿罗汉以后,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呢?你为什么不把空性回归到中道实相呢?就讲出三种理由,为什么没有追求无上菩提。
第一个,“我等居僧之首”。我们是僧团里面的上座比丘,一路走来都是修苦、空、无常、无我。如果我们回小向大,后来发菩提心了,恐为人所讥嫌,所以不求。这第一个,居僧之首不求。
第二个,“年并朽迈”。第二个理由就是年纪老朽衰迈。我发了菩提心,就意味我要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