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3章 第53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对广大的六度菩萨道,他自己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方等会上、般若会上看到菩萨的功德,他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年纪老迈了,所以不求。

第三个,“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就是说我已经不错了,相对于生死轮回的众生,一天到晚在生死轮回里面打转,受三恶道的痛苦,好歹我有一个涅盘寂静乐,一种永久安稳的休息处。所以我成就偏空涅盘以后,“无所堪任”,我不必再求进步了,所以“不复进求无上菩提”。

这说明当初经过方等、般若,在《法华经》之前为什么没有回小向大,到现在才回小向大的三个理由。

这三个理由,我们看后面的经文,他整个的成长过程、心路历程,更多的是第三个,就是“自谓已得涅盘”,所以“无所堪任”。阿罗汉在之前,他为什么没有在方等会上、般若会上回小向大?虽然佛陀也用大乘佛法跟他对比,来激发他的菩提心,但是他法执太重了。法执这个重,天台宗给他四个字,就对阿罗汉,在法华会之前叫做“沉空滞寂”。

就是说,其实阿罗汉的特色,一个声闻人,他出离心很重。为什么出离心很重?声闻人跟菩萨相比,声闻人某种程度是一种悲观主义者,他对苦谛的体会特别深刻。他对人生的痛苦,可能来自于他生命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他对无常的观察,也可能两个加起来,总之他的结果就是对三界的痛苦有很深刻的体验,所以他厌离心特别重。那么,好不容易得到空性以后,他很享受那种空性所释放出来的涅盘寂静乐。而且他非常满意,觉得这样子就够了,所以有点得少为足了。因为沉空滞寂而得少为足了,所以就不思进取。

所以,几乎所有阿罗汉都是如此,少数的利根除外。我们看《阿含经》,他只要证到阿罗汉果,他一天大概就是吃饭时间去托钵,托完钵回来以后脚洗一洗就入定。干什么呢?等待涅盘的到来。其他就是大事已办了。虽然佛陀讲经,讲方等经、般若经,他们也在座,但是他心中已经不生好乐。而不生好乐的理由主要就是“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如果涅盘寂静是一个真实的东西,那你这样做还可以,关键是它是一个假相,所以这个地方是不能停留的。佛陀必须想办法把他们带出来。

我们看下一段。前面是一个略说,三不求;这以下说明,广明,为什么我三不求。看经文。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盘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我们看这段的解释,这段解释就稍微详细一点。

他说,“世尊往昔说法既久”。就说我们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我们在入灭之前,其实也听过方等、般若。佛陀往昔说法不但是说了阿含,还讲方等、般若,我们这些弟子来自于对佛陀的皈依,我们也在座。但虽然在座,出现两个情况:第一个,“身体疲懈”。阿罗汉也不容易,经过长时间的修学,证得阿罗汉以后,他基本上觉得自己目标达到了,所以开始放松下来,身体感到疲懈了。第二个,内心“但念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他虽然听到的是菩萨的功德庄严,他内心想的是什么呢?还是想他自己在因地修学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就证得我空,在空性里面观察一切的因缘所生法。这个“无相”是没有价值,这个东西、这个相状对我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第三个,无作。这个更可怕,心中对因缘所生法没有任何的期待。佛法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厌离娑婆,还要欣求极乐。你什么都不期待,你对于恶法不期待,对善法也不期待,也就是说对于大乘的菩萨法也不生好乐。

菩萨法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中道的智慧,叫做“游戏神通”。菩萨离开因缘以后,为了广度众生又回到因缘,这是一种神通,叫乘愿而来。这种神通,因为它有自在力,就加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神通,简单地说就是普门示现。菩萨从生死中离开了,您好不容易离开,为什么要回来呢?那种大悲心嘛。现出男众的相、女众的相,菩萨又回入娑婆,做众生的父亲、母亲,做她的先生,做他的太太,做他的儿子。后面会讲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菩萨用种种的神通变化来教化众生,应以何相得度,则现何相。这个过程是自在的,所以叫游戏神通。这个就是因为菩萨因地的时候修中道,他无住而生心,所以他在果地的时候能够真空妙有。

这第一个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