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们现在的心是有颠倒妄想、有我法二执,但是没关系,佛陀开出无量的六度法门。你修布施,这个布施的法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你就能转识成智,透过布施你就建立一种无贪的善根。他是透过法门来改造内心。这是唯识学,这完全是权法,一个一个对治。《楞严经》刚好相反。《楞严经》就是说不要这么费劲,直接地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直接从实法,直接回光返照,找到我们的家,以不生灭心来修学。
所以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唯识学是站在妄心的角度来慢慢对治:没关系,我是内心不干净,我透过法门的修学,“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楞严经》是直接回归到镜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我们应该先修什么?这个问题就在这里。有些人说先学相宗,再学《楞严经》。原则上是对的,先修权法再实法。但是,我个人从事这么多年的教育,发觉这也不一定。因为有些人也真的是,他学了《楞严经》,知道内心本来清净以后再去修权法,他会更有力量。
所以,当充满实证的佛陀不在的时候,我们只能自己去尝试了。不过也没关系,虽然没有佛陀来带我们回家,但是从法力的摄受来看,只是时间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有法又有佛,那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佛、只有法,我们操作得当,也可以从权实当中得到受益。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的智证不可思议、教法不可思议。我们如果今天没有跟佛陀在一起,我们就失去了佛陀的智证,我们就善用佛陀的教法,也是可以的。
癸二、立喻 分二:子一、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子二、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我们再往下看。那么什么叫佛陀的智证跟教法呢?佛力跟法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我们看癸二的“立喻”,先讲出一个譬喻。
子一、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
我们看经文。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先说明众生的根机是无差而差。本是同一个心性,因为轮回以后有不同的环境的熏习,产生差别的根机。这个讲众生的根机。佛陀的法药也只能够配合众生的根机,即实而权。佛陀一开始要用权法先满足我们的需求,先开出五乘的教法。
那么众生的善根是怎么形成的呢?
佛陀讲一个譬喻说,在同样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大家都在三千世界,但是每一个地方各有它的“山川谿谷土地”。“山”比喻我们每一个人正报的色法。因为山它高低起伏,所以明显易知。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山,就像我们容易看到一个人的色身一样。“川”就是感受,川就是水流。水流因为它这个高低差,有些地方比较急,有些比较缓。急就是一种逼迫的痛苦相;有些川走得比较缓和,就是一种快乐相。就是讲到我们的苦乐的受,川比喻感受。“谿”,什么叫谿呢?就是山跟山之间的河流,它要顺着山势,有各式各样的曲直的差别,就是表示我们的想蕴,我们的各式各样的想法。“谷”就是山的底部,所以幽隐难见,就是表示我们的行蕴。这个“土地”就是识蕴,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四蕴所依止,所有的山川谿谷都是依土地而住。所以,在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东边的山川谿谷土地形成了东边的五蕴,西边的山川谿谷土地形成了西边的五蕴。
在这个不同的五蕴当中就长出不同的草木,每一个人五蕴的习性不同,就产生了“卉”,卉就是草,“木”就是树木。比较高大的是树木,比较短小的是草。“丛”跟“林”,“丛”就是草所聚集的叫做丛;“林”就是树,大树所聚集叫做林。这当中有的是“药”,有的只是“草”。有的有出世善根,有的没有出世善根。总而言之,“种类若干”,是“名色各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各式各样的五蕴,而产生各种的善根的差别。
我们看下一段。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前面讲的这种草木,是讲众生的善根在无量的轮回当中已经是形成了,这是一个现实。佛陀必须要面对现实,佛陀必须要尊重我们的生命经验。佛陀来到人世间,如果说:不行,我只摄受菩萨种性的。那佛陀的慈悲就不普遍了,那其他人只能学外道了。所以佛陀会尊重每一个人过去的生命经验。都没关系,不管你过去是一棵小草,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