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去是一棵大树,佛教“我家广大,种种皆有”,我都可以包容你进来。
所以佛陀为了应付各式各样的众生,必须怎么样?佛陀说的法就像乌云,就像雨水,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面对这些众生呢?是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作为一个佛陀,他就像一个广大的乌云,含有慈悲的法水,不管你是躲在山脚下的小树,或者是你是生长在阳光中的大树,佛陀是全部地都慈悲覆盖。就是不管你过去怎么样,只要你愿意学佛,我都有办法来摄受你。所以佛陀譬如大悲慈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当然,佛陀不能用人来摄受,那佛要是灭度怎么办呢?所以他要下雨,用雨水来滋润你,所以“一时等澍”。这个云出世以后,因为温差的差别就转成雨水。佛陀的三千大千世界,是身密的功德跟意密。身,他能够现出应化身;意业,就是佛陀的大悲心。那么从佛身跟佛意就转化成佛陀的说法,“一时等澍”,就同时平等地“澍”。这个澍就是及时雨。众生有烦恼的渴望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渴望的时候,佛陀下雨。这个雨水普遍地去滋润各式各样的三草二木、诸多药草,不管你是山下的小草,不管你是在山上的阳光中的大树。这当中,“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乃至于各种大树小树,都能够得到法雨的滋润。
这个根茎枝叶,我们解释一下。
根是在大地下面的,你看不见的,就是你一个人的信心。你这个人学佛有没有信心,也没人看得出来,就你自己知道,所以根是信心。茎就是你持戒,这看得到了。枝就是禅定,叶就是智慧。一棵树长得好不好,长得直不直,长得茂不茂盛,水果多不多,就是由你的信、戒、定、慧决定。小根小茎、小枝小叶,就是人天种性的信、戒、定、慧;中根的就是二乘的信、戒、定、慧;大根茎大枝叶就是菩萨的信、戒、定、慧。还有各种树,包括通教的菩萨跟别教菩萨。总而言之,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你只要进入佛教,是一云所雨,是同一片云生出的法雨,而随顺众生的根机各得生长,华果敷实,就是开华结果。
意思就是说,很多人都学佛,但是今生当然看不出来。拜佛你也来,上课你也来,打佛七你也来,所以因地大家都看不出来,但是来生就看出来了。今生大家都学佛,来生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净土去,有些人到涅盘去,成就涅盘,甚至于有些人学佛又到三恶道。那这些差别是怎么来的呢?
你不能怪雨水。作为乌云跟雨水,它没有拣别的,是因为大家各取所需。诵经的时候你也到,拜忏的时候你也到,但是这个地方就是怎么样呢?因为佛法进入到我们内心的时候,它产生转变。因为这个法跟你的根机一接触的时候,这个法雨进去的时候,有些你可以吸收,有些你没办法吸收。因为我们的生命经验,这个色、受、想、行、识各式各样。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感受,更重要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思想,还有我们各式各样的行蕴的执取,就是受、想、行。
比方说,人天种性的人,他会取什么?他会取快乐的这一块,离苦得乐,他会把所有的佛法安立在追求快乐。你为什么拜忏?追求快乐。他为什么参加佛七?也追求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他今生修了半天,他来生变成只有快乐。因为他是一棵小草,你降太多的雨都没有用,跟他讲什么通通没有用,因为他吸收的就是他要的这一部分。作为一棵小草,他的目的只是追求快乐,所以佛陀讲再多都没有用。
那如果你是一个中根,好一点。二乘人厌苦欣空,他追求空性,他要的是涅盘寂静。所以你跟他讲什么,他参加什么法会,通通一样,他的目的就是要趋向涅盘,他要的就是这一块。那么菩萨,他修什么法,他的目的都是要成就菩提心,成就他的六度的功德。
也就是说,同样下雨,同样一片乌云,但是众生各取所需。所以这个东西其实跟法也没什么关系,就是无差而差。当然,佛法的力量一时改变不了你,但是你只要接受,就是佛陀在现实生活当中先满足你当下的需求。就是说,小草你只能吸收快乐这一块,中草就吸收到空性,一个大树你就能够吸收到佛陀的少分的功德,就这样子的差别。
子二、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看经文。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这以下把它会归到中道实相。就是说,草木虽然各有差别,但是我们要注意两件事情:
第一个,每一个人的学佛,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净土,有些人到涅盘,他们都是同一个真如本性。这个生天是从哪里来?是真如本性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