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的有限。你怎么样能够在佛陀讲的这么多法中,配出你相应的、会让你厌离娑婆的、让你欣求极乐的法,让你不断地思惟而达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效果?这个只有你自己可以做。现在所有的法师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你要遇到佛陀,佛陀讲《法华经》,《法华经》例外,《法华经》是显露说的;《法华经》以外的那些阿含、方等、般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讲《阿弥陀经》,你会听到你最相应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现在佛陀不在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那么个人性的佛法就靠你自己了。是这样子的。就是为什么要了解自己。
看下一段,我解释第二题,菩提愿的问题。我刚刚解释认识自己,第二个是,我们如何把内心的菩提愿稳定地维持在大树的水平?菩提愿是来自于智慧的支持。你说发愿跟智慧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你没有那个智慧,你这个愿发不出来的,我不骗你。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愿发得出来吗?你不可能。
只有通达整个生命的真相,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发愿。所以这个愿力要不退,你就是不断地要学习大乘经典,不断地熏习大乘佛法的智慧,增长你的智慧的观照。信解然后才观照,观照才会发愿。你老是不学大乘经典,你也不听经,你只知道事修,你只是去拜忏、拜佛,然后好好念念佛,你整天都不听闻佛法,你的愿就慢慢地退失掉了。
你都不知道,你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我们现在是会退转的,十信位的菩萨是进进退退的。保持不退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你自己进步,没有其他方法。生命没有保持原状这个东西,我们的心是动态的,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我们的生命要么进步,要么退步,不可能说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没有这回事。所以,哪怕是进步一点点都没关系。
其实很多菩萨不听经,这个是很吃亏的。你不听经,你怎么保持你的观照呢?你说观照是怎么保持呢?你一天所接触的六根六尘,没有一个东西会增长你智慧的,没有。你说我靠生命的经验增长智慧,如果你生命经验会让你增长智慧,佛陀就不用出世了。你懂吗?不用出世了。生命的经验只会增加你的妄想。增长智慧只有一个方法,跟佛陀、跟法学习,没有例外,除非你是辟支佛。辟支佛他不是要成佛,但是辟支佛他过去生也是学过佛法。所以,保持大树的水平,你就是要不断地吸收法水,就这样子。
【学员提问】〈信解品〉和〈药草喻品〉的差别,是否可以理解为别五时和通五时的差别、渐次和圆顿的差别?
【师父答疑】是的,〈信解品〉是比较偏钝根的,就是法执特别重的。所以它一定要次第,先扫厕所,再掌管家务,再长者付财,他是从事修而趣向理观的。所以这个〈信解品〉强调别五时,是对的。
〈药草喻品〉它强调佛法的圆融性,所以它理观事修可以互相地交互作用。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学完《法华经》,你就知道怎么样能够安住大地。《法华经》是一个大地,五乘的教法就是草木。你今天学《法华经》以后,在操作五乘的时候你以大地为住,安住一念心性;那么在权法的对治,你可以根据《阿含经》来对治烦恼,你可以根据方等时(净土宗属于方等时)来忆佛念佛,不障碍的。
就是说,安住大地的人,你随时可以调整。我现在需要变成小草来调伏烦恼,你就变成小草;我今天可能要变成小树,我要忆佛念佛。就是说,当我们能够进入〈药草喻品〉的理事无碍,你理观强的人,就不一定要说先阿含、再方等、再般若,不一定,你这两个可以同时操作。你今天操作阿含来修四念处调伏烦恼,明天修方等时忆佛念佛,可以的。这个法门你就可以怎么样?互含互摄,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调伏跟引导。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强调圆融性,就是法法之间可以互相资助、互相作用;就不一定要说,一定要怎么样。你看有些人,他的确要先学唯识再学《楞严经》的,他要把唯识学的这种心识活动学完以后才能进入真如。
但是有些人,他真如一通达以后,学其他地方他可以互含互摄。这个法门之间它操作,就是不一定要次第来;只要是相应,他就可以拿过来用。
就是说,你要先找到大地,很重要。你找不到大地,那你麻烦就大了,你一个草,你就是草了,你不可能把草变成树,不可能;法法之间的融通,对你来说,法就没有融通性了。你掌握了大地,你可以变成一枝草,你也可以变成一棵树,可以。当你现在需要草的营养的时候,你可以不变而随缘,变成草;你也可以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