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的希求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虽然内心仰慕成为大树,但是遇事逢缘还是容易落入小树、中草乃至小草的心量,因为,虽然有了一定的信解,但是修证上还差得很远。请示师父:一、平时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二、学习了《法华经》,如何做到把内心的菩提愿景稳定维持在大树的水平?
【师父答疑】这个是从〈药草喻品〉的权实不二的概念,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们平时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一般人很容易了解别人,对不对?你把你周遭人的个性都抓得清
清楚楚,结果你不了解你自己。因为你很少去静坐观心,你很少观察你自己。其实,你不断地去静坐、观察你的内心活动,你会发觉你的内心有一个趋势。每一个人的内心的活动有一个轨则的。就是说你只要看昨天,看我昨天做什么、今天做什么,我遇到这件事情怎么反应,我遇到这个人怎么反应。你把你自己的内心活动画一条曲线,你发觉你的内心是有一定的轨范的,你内心有章法的。
我们内心活动的轨范,佛陀分成三类:
第一个,你特别喜欢追求安乐。对世间的荣华富贵、健康长寿你特别在意。我们先不讲对错了,就是你的因缘就这样子。第一个,追求安乐。
第二个,有些人觉得,快乐对我来说没关系,我要的是寂静。他喜欢寂静,因为他认为快乐你没办法掌控,快乐一下变成痛苦。快乐跟痛苦,这两个是姐妹。你要快乐,你就得概括承受它带来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智慧高一点,那我快乐也不要,痛苦也不要,我追求寂静。
第三种人追求功德。他为了功德,一个菩萨为了成就功德,他什么都不怕。佛陀说,那种六牙白象,不管你用什么箭去射它,菩萨为了广度众生,跳入生死大海,积功累德,他无所畏惧。他为了成就功德,他什么都不怕。
当然,我们一般也不是绝对的。你说种性,其实凡夫,我看大部分都是不决定的,也追求快乐,也追求寂静,也追求功德。那当然这是比例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自己呢?了解自己,你才有办法引导你自己。诸位!我们现在生长在一个没有佛陀的时代,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你生长在佛世,你不必了解自己。你就整天过一天、过一天,时间到了佛陀会把你叫过来,告诉你,你怎么怎么做,你只要依教奉行就好了。现在可好了,佛陀不在了,所以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整天大家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家有药就乱吃了。
问题是,你的时间不多,我的时间也不多,大家时间都不多了。从往生的角度,我们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把我们的生命要怎么样?欣求极乐!就这棵树,你要往极乐方向倾倒。这不是嘴巴讲讲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四十八愿讲了很多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找出能够引导你自己的。就是说,你现在为自己开药了,你现在不是等着佛陀来开导你。咱们现在没有穷子的幸运,穷子他一天到晚在街头巷尾,佛陀把他带过来,佛陀有方便力啊!但是我们今天没有生长在佛世。就是说,依报庄严,宫殿楼阁,大地庄严,琉璃地,空中庄严,空中雨天曼陀罗华,各种香气,哪一个更能够激发你对极乐世界的好乐?正报庄严,你说,身体健康很重要,有些人说身体健不健康没什么,我要身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跟佛陀一样的庄严!有些人说,神通很重要,我不能老困在一个地方,我得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其他诸佛世界看看。没关系。
就是说,你必须要找到你相应的法门,来引导你欣求极乐。你不是把《阿弥陀经》读完了就算了。净土宗,你要欣求极乐,佛陀讲这个法的目的是要你欣求。那怎么欣求?就是契机。你的心中自己要画出一套极乐世界的蓝图,而这个蓝图是会让你很想要去,而且是一定要去。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你自己。如果极乐世界激发不了你的兴趣,那你就去不了了,那你只会念佛。就是你会念佛,不会往生了,这个问题在这儿。
关于了解自己,有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生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代,所以,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开药方。你自己要为自己配药,就是什么样的法会让你欣求极乐,什么样的法会让你厌离娑婆。娑婆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的过失,哪一个过失会让你觉得内心会痛的:生老病死或者三恶道的痛苦,或者各式各样的痛苦,爱别离苦,得到以后失去的痛苦。
就是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佛陀讲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的心量有限,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