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就永远是一个生死凡夫了。
佛陀意思就是这样,理观就是让你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不是要你现在就做到,至少你这个因地要怎么样?要圆满。你不能说,我尽量断一切恶,我尽量修一切善,我随缘度一切众生。那你这个菩萨戒体是白受了。因为你第一个种子有问题。戒体的思想,第一个种子必须圆满;然后你去修行这个戒行,你扩展出来的第二个种子、第四个种子、八个种子,它才会从圆满当中不断地扩大。你第一个种子如果不圆满,那你所有种子都不是成佛的正因了,因为它是一个因地。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是理想化的。你先把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放下,把这种经过轮回加工以后的身心世界先放下,这不是真正的你。所以戒体是理观所成,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愿力。
然后呢?然后你受完戒回到家以后,你开始怎么样?面对现实,开始做一些持戒的戒行。那这个时候,讲到因缘,那就讲到契机了。有些人喜欢断恶,他宁可保守一点,他不修善,不度众生,他先把过失关掉;有些人喜欢修善,广学无量的法门;有些人喜欢度众生。那没关系,各取所需,事修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他们三种人共同的因种是对的,他们都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他们会有什么结果呢?叫做“方便有多门”,但是最后,一定会“归元无二路”,因为他第一个因种是圆满的。
所以,理观它是一个因地,它是完全不能有任何瑕疵的。就是你今天种的种子,这个无上菩提的种子,这是要求非常严格的。你要经过长时间的在教法学习,什么叫做真如的心,什么叫做清净又具足、具足又清净,然后寂静不动的心。这是不能有任何差错的,如果你第一个因地种错了,你后面就全部错了。
所以第一个,我们了解理观跟事修,它是一个戒体跟戒行的关系,叫做因缘关系。
第二个,是体用的关系。体用的关系最简单的例子是什么?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跟神秀大师的偈颂。
六祖大师的修学,叫做什么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这个很明显,理观的角度。既然超越因缘,那就是所谓的镜子也不可得,灰尘也不可得。这是理想化的真如心,它强调安住。所以六祖大师强调的是安住,安住真如。神秀大师呢?是“时时勤拂拭”。其实他的说法也对,他面对的是一个因缘所生法的心。
但是为什么禅宗要选慧能大师呢?因为事修的心没有太大的特别。所有的五乘法门,其实每一个人都要修心,浅深不同。人天乘修的是善心,二乘修的是涅盘的心,菩萨修的是功德的心,但是这个都是事修。但是问题是,你今天没有成就“本来无一物”的这种体,你没有找到十方诸佛共同的体,你就成不了佛。所以,从成佛的角度,六祖大师是对的,因为他掌握了十方诸佛的根本的共体,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在整个<安乐行品>,你一定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理观,什么是事修。
前面我们讲到这个“行处”就是理观,就是透过观察我们的原始的真如的心,然后怎么样?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清净心。然后呢?然后就开始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开始务实地面对我们因缘所生法所留下的无量无边的妄想、无量无边的业力所构成的我们现在的这个生灭变化的心。怎么面对它,就是开始讲务实面了,叫做“近处”。这个近处就是事修,透过事修使令我们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去亲近这个理观的智慧,这个就是事修。
子一、约远论近
这个“近处”有三段。先看第一段,子一,约远论近。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约远论近,这个“远”是动词,当远离解。这个是讲到我们面对因缘所生的这种生灭心,要先远离十种过失,这样子才能够成就亲近真如。所以这个以下就是讲到菩萨戒法。其实它是把整个瑜伽菩萨戒法、梵网菩萨戒法有关于“誓断一切恶”这一块的戒文,浓缩成十个重点让我们去修学。就是修学菩萨的十种戒法。
第一个,“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国王、王子、大臣,这些属于中央级的官员,长官是地方级的官员。这地方就是说,你一个菩萨,你有志于学《法华经》也好,你有志于弘扬《法华经》也好,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少跟这些有权势的人亲近。
为什么要远离有权势的人呢?蕅益大师说,因为有权势的人,你“顺之,增长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