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这样子。初学者,你不要跟他讲忍力。对初学者是鼓励他冲刺。初学者的操作,他是以行力为主。因为他精神体力有的是,偶尔发发脾气,乱不了。但是老参要注意,你没有太多本钱去耗损你的功德了,老参就要重忍力了。因为论行力你是赶不上年轻人了,所以,老参是重忍力,就是安忍不动。
所以,这个行力跟忍力是一个人的五度能不能成就的关键。你要能够遇到逆境安忍不动,在顺境的时候你又把握机会不断地增上进步,那么你前面的布施、持戒、禅定这三度才能够进步。
前面的五度,佛陀讲出一种殊胜圆满的五度,这以下正式跟一念信解相比。
是人于百千 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 一切诸疑悔
深心须臾信 其福为如此
假设有一个人,他在百千万亿劫数当中修学前面的五度,就正像前面所说的,圆满五度,那么你把前面五度的功德来比较,跟谁比较呢?跟下面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这个人没有修五度,但是他闻佛寿命,知道佛陀的法身常住,而这个法身就是我们一念心性本具的,那么产生一念的坚定的信解。佛陀说,你这一念坚定的信解的功德,超过前面的万亿劫数中的五度。所以,“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假设这个人对于佛陀的法身的功德是圆满的,而这个法身又是我心中本具的一念心性观照所成就的,能够深信不疑,乃至于一念的坚定的深信不疑,你的福报就超过前面五度了。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一念信解超过这个圆满五度的时候,他是从有漏无漏的角度来说的。就是说,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你缺乏般若波罗蜜,你就缺乏内观的智慧,那表示你这个人是怎么样?心外求法。你的心是向外去追求的,那变成一种外在的福德。
诸位!福德,不管再怎么多,它毕竟是外在的福德。也就是说,它不能对你内心的烦恼业力产生清净的效果,因为你缺乏般若波罗蜜。这就是为什么说“六度无般若,空成有漏因”。就是说,你福报很大,你来生是一个大富长者,甚至于做转轮圣王,然后你这个忍辱波罗蜜也修得好,你也很庄严,禅定也很深,那问题是,那又怎么样?你还是一个生死凡夫!关键在这里。就是说,你这种五度的福德不能去改变你内心的烦恼,不能消灭烦恼,你还是轮回中人。所以你那个福报是生灭法,它的本质就是生灭法,不管它多大,它的本质就是生灭的,有漏的。
而你一念的信解,诸位,一念的信解是内观的。你启动你内心的清净力跟具足力,你照耀你心中的虚空跟大地,你的生命从此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所以,一念信解是解决核心的问题,就是从你的颠倒妄想——核心切进去。而你这个福德修完以后,你该打什么妄想,你还是照打,你在你的高深禅定、广大福报当中,你以前有什么习气,原封不动!因为五度不能改变你内心的烦恼业力,它没有那种解脱的力量,它没有清净的功德,因为它是有漏的福报。所以,缺乏智慧的时候,你前面五度就是有漏的福德,就这样子而已,对你内心的增上、对你内心的清净没有帮助。而你一念的信解是一种清净的、无漏的。有漏跟无漏是不能比的,这个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这本质上就不一样。
蕅益大师从有漏无漏来解释。一念信解是无漏,前面的五度的福德虽然广大,它的本质是有漏,所以这两个是不可比况的,不一样。
辛二、颂位行不退
我们看辛二的“颂位行不退”。先看第一段。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前面是用福报来比况,这以下从善根不退来赞叹一念信解。说有一个菩萨,这个菩萨他过去无量劫中行菩萨道,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面的菩萨道。他的智慧比较薄弱,但是他经过长时间的事修的五度以后,他在《法华经》听到佛寿无量、法身功德常住,他也能够信受。蕅益大师解释,这个菩萨是钝根菩萨。就是说,钝根菩萨他长时间地事修,他也没关系。因为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有说,你只要是修学佛陀的法门,你迟早会悟入心性的。因为佛陀在施设三乘法门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暗中的向于真如的力量,所以,你事修久了,你也可以产生一念的信解。这是讲钝根,经过事修,慢慢地也可以产生信解。
那么信解以后,看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