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所以这个往生叫做什么?叫做一念相应,跟阿弥陀佛来不来没关系。
在净土宗有一句话很重要,叫做“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说,往生,你建立在理观的基础上,那就是一念相应,那跟阿弥陀佛来不来没关系,跟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也没关系,跟你临命终你的身体是什么情况也没关系,因为心性是超越因缘的。
所以这个善根不退,诸位,你一开始的信解就很重要,你是怎么相信的、怎么理解的,这个因地。你的信解建立在心外,你这个信解很容易破坏,因为你不知道临命终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是不可规划的,没办法规划的。你的信解是建立在一念心性——我自心本具,我自心所造,那就操之在你自己了。所以他这个善根不退来自于内观所成就的。
而这样的善根,你只有从《法华经》下手,没有其他的法门。就是你一定要从一念心性建立你的信解,包括布施也是一样。你看有些人布施,他不退,因为他布施的善根是建立在我这是开显我内心布施的功德,所以跟别人没有关系。我把东西布施给你,你不把它当一回事,我也无所谓。因为我一开始的信解就是,我透过布施来开显我内心的布施的善根,我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外境,所以,你怎么变化,那跟我没有关系了。所以他的布施的心坚固。
所以,所有的不退,都是因为跟内观的智慧结合才可以做到的。只要你的善根是建立在外境,那你的人生就永远充满了不确定了,因为外境是由业力决定,而且还不是一个人的业力,是众生的共业决定的,那你的变化就太大了。
辛三、颂深心信解
若有深心者 清净而质直
多闻能总持 随义解佛语
如是之人等 于此无有疑
这以下是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就“一念信解”呢?它的条件是什么呢?
他提出三个条件。“若有深心者。”蕅益大师解释这个深心就是入慈悲室,就是这个人过去生有栽培大悲心。第二个,“清净而质直”。蕅益大师解释,这个是着忍辱衣,你那个忍辱,安忍不动的力量很强。第三个,“多闻能总持”。你不但广学多闻,还能够总持里面的要义,而且还能够随顺义理来为人解说。这个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坐法空座。因为你能够具足慈悲、智慧、忍辱的关系,你就容易对《法华经》产生内观的一念信解。就是这个人大乘善根具足,所以他就容易进入一佛乘的思想。
我们前面说过,弘经三轨——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法空座,这三个是跟四安乐行有关系,你修四安乐行才有可能成就弘经三轨。所以说到底还是跟四安乐行有关系。就是你这个人,你平常的身业是调柔寂静的,不会冲动;口安乐,你平常也不喜欢讲别人是非的,和合无诤;意安乐,你这个人平常就对人慈悲善巧;还加上你的菩提愿力。你这四安乐行具足,你就容易进入一念信解。就这种人“于此无有疑”。先讲出什么人能够一念信解。
己二、解其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前面一念信解是四信的第一信,这是四信里面的第二信。他不但一念信解,还能够解其言趣。我们看经文。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而且能够“解其言趣”。“一念信解”,它是对真如这种清净力、具足力的信解,偏重理观的。那么“解其言趣”,他们不但是理观,他还可以跟因缘的事修结合起来。就是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他把理事能够圆融无碍。那么这个人,“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的中道智慧。
“解其言趣”,古德解释,“一念信解”是闻慧,“解其言趣”是思慧,更深入了。这个思慧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法义是融会贯通,他把理事融会贯通;第二个,他能够善巧为人说法。一念信解,他没有融会贯通,他只能自受用,他不能把自己的道理讲出来,他不可以。所以他这个功德来自于,他融会贯通以后他可以善巧为人说法了。
己三、闻持供养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闻持,就是前面的一念信解、解其言趣,就对整个一心三观的思想能够闻,而且能够受持。那么再加一个供养,我们看他怎么供养。
“何况广闻是经”以后,“若教人闻”,或者自持,或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