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1章 第121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不了妄想,但你先知道它是妄想就够了;第二个,你能够对真实的心直下承当。这是表示你进入了名字位,这两个标准。

我们看外凡位的观行位,观行即佛。

外凡位

三、观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五品位(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它的特点就在于“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这个“照”字。名字位,我们只会分别真妄。这个观行位,我们开始怎么样?返妄归真了。而返妄归真的关键,就在这个“照”字。

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前面说过,什么叫妄想?《楞严经》讲得很清楚,“前尘虚妄相想”。前尘就是外境,某一个人跟某一件事情,它去刺激你的内心,就前尘虚妄。然后在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相状,然后你面对这个相状产生各种的分别,这个就是妄想。就是外境的刺激产生前尘虚妄相,然后你对这个相产生念想,就是妄想。它是一时的、生灭的。所以你不用管它,你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观照,直接观照你不生不灭的本性,“念念照常理”,你不断地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妄想会自然地脱落,它自己会脱落,因为妄想它本来是生灭的。

那说,欸,那为什么我几年前受到某一个人的伤害,我被我的子女刺激,我这个妄想还在呢?是因为你抓着不放。所以就是说,你现在抓到的妄想跟你最初的妄想已经不一样。你的子女、你的朋友去刺激你的时候,你那个第一个妄想是直接的,但是你不断地去分别、想象、执着以后,你这个妄想可能更大。

也就是说,妄想本来是捏造出来的,它之所以势力强大,是你给它力量了,是你加持它了。所以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它放下就好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所以你观照真如的当下,你的心力集中在不生灭心的时候,它妄想,“心心息幻尘”,它自己会脱落。

妄想一脱落以后,你的生命改变了。看下一句,“遍观诸法性”,是“无假亦无真”。你这个时候用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你会发觉你人生改变了。你的人生叫做什么?叫做如梦如幻。这是很关键了。诸位!你怎么知道你今天安住真如啊?这是标准。就是,你去看人世间都是真的,那你没有安住,你真没有安住,你是攀缘心。如果你从佛堂诵完《法华经》出来以后,你看一切的人生如梦如幻,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没有。所以《法华经》,天台给它一个思想叫做“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如梦如幻。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个就是表示你的观照力到位了,这是一个标准。所以,这个就是“观行即佛”的从一种分别真妄进入到观照真如。

这个地方其实是,从《法华经》来说有两条路可以走:如果是利根人,就走四信。这个观行,他是透过一念的信解,最后到深信观成,这个四信。钝根的,就佛灭后走五品。因为我们现在是佛陀灭度后,所以我们只讲五品,就是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随喜、读诵是偏重自利,在佛堂上随喜真如,读诵《法华经》,这两个。那么后面三品呢?开始走出佛堂,为人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这个观行位,因为他“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所以他的特点叫做圆伏五住。我们说明一下。

这个五住就表示五种烦恼:第一个,三界的见惑是一住。因为见惑是通惑,它一伏一切伏。见惑是通惑,是一住。三界的思惑是别惑,它有三住:欲界的贪爱是一住,因为欲界的贪爱,贪爱的是五欲的快乐。色界的贪爱也是一住,因为色界追求的是什么?禅定的三昧乐。这又是一住。无色界的贪爱,他贪爱的是一种空亡的、无为的境界,它也是一住。所以贪爱是一种别惑,欲界的贪、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就是三住。然后另外一住是什么呢?就是无明地,无明住,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就是法执。

那么观行位,他安住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他心中是离相的。所以他虽然不能断烦恼,但他是圆伏五住,不可思议,他三界的见惑、三界的思惑,还有无明惑,全部调伏。这个观行位,就“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它的重点在于离相。所以,这个离相清净,它的好处就是他能够顺入中道。

这个中道的思想对我们净土宗特别重要。我们净土宗到晚年……我们知道,修行,初学者重点在知见,晚年的重点在收心。这个收心的难就难在哪里?因为它很难收,收得不好就伤害我们的心性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