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
这个地方的布施,先看财施,财富的布施。就是说,这个第五十个人,他的重点是他的法味最薄,观行最弱,而且他没有再为人演说,也到此为止了,他只是听闻随喜而已,他没有这种说法的功德。那么这第五十个人一念随喜的功德跟谁比较呢?跟下面这个人比较。
他说,比方说在四百万亿阿僧只的世界,有这么多的六道的众生。这个众生,从他出生的情况,有卵生(这些小动物)、胎生(比方说人道)、湿生(微生物)、化生(天人、地狱),这么多的出生的情况。那么他的身心世界的形状呢?有有形的(比方欲界、色界是有形),或者无形的(就是无色界),或者是有想的(就是无色界里面的空无边处跟识无边处),无想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处),这个是身心的相貌。或者它的身体活动是无足的(比方说蚯蚓),或者二足的(人道、天道),四足的(就是一般的动物),或者多足的(比方说蜈蚣等等)。
总而言之,在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的六道众生当中,有一个大施主,这个地方有个大施主。这个大施主面对这么多众生,这些众生向他求福,他就有办法随其所欲,随这个求福的人心中的希望,能够皆给与之,一一满足他。比方说他满足什么呢?他能够满足阎浮提(就是四分之一个小世界)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这么多的珍宝,来给这个求福的人做种种的装饰;或者他也可以给这个求福的人象、马、车乘做交通工具;他甚至于可以为这些求福的人盖七宝所成的房子,或者是一层的宫殿,或者两层的楼阁。
那么,这个大施主做如是布施以后,对方受用这个各种的资具,等对方到了八十岁,这个大施主心中就想:我已经布施他种种娱乐之具,而满足他所有的希望!这是财施,一直到对方达到八十岁。
我们看第二段的法施。
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他做这种财施到对方八十岁以后,这个时候这些求福的众生“皆已衰老”,精神体力已经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一个人死亡,这财富就没有用,所以这个大施主这个时候就想:我当以出世间的佛法来教育他,是时候该教育他了。
他怎么教育呢?他把那些求福的人,享受快乐的人,集合起来,宣布法化,开始跟他讲出世间的四谛十二因缘。就这个无常,说这所有的快乐都是无常,而无常就是痛苦,透过这个痛苦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生不可以掌控,无我。所以透过无常、苦、无我,慢慢地把他们引导到我空的真理去。所以他这种教法,“示教利喜”,让他们产生受益跟法喜。最后使令这些求福的人一时之间皆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尽诸有漏”,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的烦恼。乃至于教他们修学禅定。他不但是解脱,还具足八解脱,三明六通八解脱,达到顶级的阿罗汉,还有各种的三昧神通。
这两个校量,第一个是你第一次听《法华经》产生的随喜跟观照,然后你把这个法义一直辗转相传到第五十个人。这是第一个,格量之本。第二个就是大施主,他供养所有众生到八十岁,然后为他说法使令他成就阿罗汉。这个布施主是不可思议的,他能够让这么多的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的六道众生现生得到安乐,临终得到解脱,所以他等于是让众生的利益最大化了。这个是一个非常圆满的布施了,今生得到广大的安乐,来生把他引到涅盘,得到寂静的解脱。这两个要做比较。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