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法华经》,就产生这个随喜了。他又是初心又是初闻,所以他基本上没修什么福报,未及事修,就是一念的随喜,就这么一个情况。当然,这过去有善根的人,他一旦听《法华经》以后产生随喜,就有两种:一种是内心的随喜,观行位;一种是外在的随喜。所以我们把这个所谓的初心菩萨作一个定位,就是一个初心、初闻的人。
庚二、如来垂答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我们看这个初心初闻的人是怎么情况。看庚二的“如来垂答”。先看第一个,长行。长行当中分成两段。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随喜转教功德;壬二、听法劝人功德
壬一、随喜转教功德 分四:癸一、辗转相教;癸二、格量之本;癸三、问答显胜;癸四、正式格量
先看壬一的“随喜转教功德”。这个随喜转教就是属于内心的随喜了。
癸一、辗转相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我们看这个随喜的相貌。
佛告弥勒菩萨说:阿逸多!在如来灭度以后,或者是一个比丘、比丘尼,一个出家众,或者是在家的居士,都没关系;乃至于余智者,就这个人有智慧,但是他没有受三皈五戒,也没关系;或者是长,或者是幼;重点是“闻是经随喜已”。这个“闻是经”是谁呢?我们前面说过,初心初闻的人,他刚刚学佛而且第一次听《法华经》。他听完《法华经》以后,产生一个信解,也产生了一个深刻的观照,最后产生随喜。
他听完以后,从法会离开了,到哪里去呢?到其他的处所。比方说到了寺庙或者到了空闲的地方,人口稀少的空闲地方,或者到了人口聚集的城市,或者到了巷陌,就是街头巷尾,或者到聚落的乡村,或者田里,乡村的田野。那么他到这个地方以后做什么事呢?如其所闻,为人演说。就把前面他在法会所听到的这些法义,包括了佛陀的功德,包括佛陀的智慧,为谁演说呢?为他的父母,或者他的亲属,或者同参道友,或者是知识,就是好朋友。
他怎么办呢?“随力演说。”随力演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说,他并不是讲述整部的《法华经》,他是择其要点加以说明。比方说他赞叹一心三观,就是说,所有的功德其实就在你的心中,只是你没有开显而已。怎么开显呢?观照它。你不断观照你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你的心的功德就会显现出来。你把这种扼要的思想告诉对方,就是随力。你不一定要把整部《法华经》的思想都告诉他,挑其重点而说之。
这个被你教化的人,听了以后也非常欢喜,然后这个人又告诉其他的人,其他的人又告诉其他的人,就如是辗转到第五十个人。先以这个作标准,当作格量的标准。
这段经文有两个重点:
就是说,这个初心初闻《法华经》的人,他自己产生了随喜,这是第一个人,这第一个人是亲临法会的。离开法会以后,他随力演说。这个随力演说,蕅益大师说:“如其所闻,理决不谬,辩说庄严,未必与法师同。”这个人所听的道理是正确的,他所体悟的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功德都是正确的,只是他表达的方式可能没有法师那么庄严,没有那么善巧,但至少他是随力演说。这第一个。
第二个,辗转说法至第五十人。你是第一个,你告诉第二个,第二个再告诉第三个……一直告诉到第五十个。那么这个有什么后果呢?后后劣于前前。因为你在讲述的时候,这个法味越来越薄,功德越来越劣。但是重点来了,理无错谬!这道理都没有错,只是表达没有那么善巧,所以法味渐薄,功德渐劣。
癸二、格量之本
这个第五十个人是这样子,用第五十个人来校量。他跟谁校量呢?我们看癸二的“格量之本”,跟另外一个布施作校量。
我们分成两段。先看财施。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