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3章 第123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个大施主,他一开始用世间安乐的资具来布施给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的六道众生,供养他们财物、珍宝,乃至于宫殿、车乘等等,使令他们满足一切世间的快乐。那么到对方八十岁以后,为他讲四谛、十二因缘,使令他们成就阿罗汉的出世解脱。但这种功德比不上第五十个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的这么个情况。

这个第五十人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有第一个人,这个人是去听现场的,他到了讲堂去听,亲自听法师说《法华经》。这第一个人。他听了以后,一念地随喜。当然,这个随喜包括信解、观照,这是观行位的随喜,不是一般的随喜。他成就观行位的随喜,出去以后把这个道理扼要地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是随喜,再告诉第三个人,第三人也产生随喜……那么一直讲讲,讲到第五十个人。这第五十个人只是随喜,他没有再往外说法了,他只有自受用,所以第五十个人相对第一个人来说,法味最薄,功德最弱。

我们就不要用第一个来比了,就用第五十个人来比好了。这个第五十个人,听到第四十九人告诉他《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以后,他也产生一念随喜。那么,这个大施主的功德与这第五十人的功德相比,“乃至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就是这个大施主的功德根本就赶不上这个第五十个人。

阿逸多!这个辗转听闻的第五十个人,由于辗转听闻《法华经》而产生一念的随喜,尚且功德是无量无边,就这个人是法味最薄、功德最弱的第五十个人,何况是在法会当中最初听闻而生一念随喜。这个人法味最浓、受益最大,那么这个功德就更加的超越前面的大施主,无量无边阿僧只不可得比了。

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他讲一个开示说,为什么一念随喜能够超越这么广大的布施呢?他说:“充此一念,必当尽虚空界,尽未来时,普度一切皆令成佛,最后功德不离最初一念故也。”他说你不要小看一念随喜。这个一念就是很短暂,他在内心的黑暗当中,无量的黑暗当中,出现的人生第一道光明,这才知道: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原来打这么多妄想是白打了!因为这个妄想都是暂时的,因为你本质是清净的,总有一天这个妄想会消失的,就达妄本空。所以你一念跟真实的心相应的时候,你未来就可能去跟法身相应。因为一念心性,清净心,你不断地观照它,它最后就变成法身了。心性是因,法身是果。成就法身以后,你尽未来际就可以去广度众生,使令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那你想想看,你未来可以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成佛功德大,还是你前面的那个布施功德大?那么你未来成就这个广大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刚开始听《法华经》,最初的一念开始成就的。这个就是约着你未来的潜力来说的。所以蕅益大师说,你一念随喜就包括了念念信解、念念观照、念念随喜。这个就是大乘善根的成就。

有关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五十九面,附表第四十二的“真妄两种熏习”,来解释这个一念随喜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功德。我们从真妄的熏习来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先解释这个“熏习”的意思。什么叫内心的熏习呢?举一个譬喻,说世间的衣服,这个衣服本来是没有味道,它也没有香气,也没有臭气。但如果你用香在衣服的旁边不断地熏习衣服,欸,这个衣服就有香气了。也就是说,一种功能会去影响到另外一种功能。

这句话是讲什么意思呢?众生的内心亦复如是。我们内心,一个人会成善成恶,它不是一天造成的,就是它产生了熏习。这个人如果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他的本质是一心真如,一心真如本来清净、本来具足,那这个人怎么会有贪瞋痴烦恼呢?因为他最初就是动了一念的无明妄想,而这个无明妄想势力强大的缘故,就熏习我们这一念清净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就产生贪瞋痴的烦恼。

诸位!一个恶人,一个大恶人,他不是一天养成的;一个大善人,他也不是一天养成。就是说,他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受到朋友的误导,或者接受邪见,产生第一念。这个念没有消除,他去造一个业。造了业以后,就是种子起现行了,然后他没忏悔,他一直造、一直造、一直造,种子起现行,他越造越变成习惯了,变成他的个性了。就是,欸,这个是我的个性,改不了。其实你的个性就是从最初的一直熏习,熏习而来的,都是虚妄相。但他自己认为改不了,那就真的改不了。所以,这种熏习就是,什么东西都不是一天造成的。长时间的积累,就造成了有些人贪欲重,有些人瞋恚重,有些人愚痴重。简单地说就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