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疾能悔”。这个人万一堕落到恶道,他很快弹出来,他就有这种力量,一种大乘善根成就。而这种善根怎么成就呢?最初就是从一念随喜开始的,从信解、观照,慢慢慢慢地让光明扩大。
这就是为什么蕅益大师讲,充此一念,最后就是不可思议。因为你所有的功德就是从你听闻《法华经》回光返照,从这一念开始,你的人生产生根本上的改变,是这样来的。
壬二、听法劝 人功德 分四:癸一、自往听法;癸二、分座与人;癸三、劝往听经;癸四、具听修行
我们看壬二的“听法劝人功德”。
一念随喜有深有浅。前面是深位的,就是观行位的,所谓的“随喜转教”;这以下就是属于浅位的,就是我们这种名字位的。名字位的随喜当然理观薄弱,只能产生外随喜,外在的随喜,就是对《法华经》的信解、好乐,去听法或者劝人听法这样的一种事修。这样也不错,这跟《法华经》结下非常殊胜的善缘。这地方有四段。
癸一、自往听法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 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佛陀又告诉弥勒菩萨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心中好乐学习《法华经》,他是一种好乐心学习去的,那么就主动地到这个寺庙,或者到讲堂中。到了讲堂,可能有位置坐,也可能没有位置坐,就是暂时站立。总而言之,他是“须臾听受”,就是乃至于短暂的听闻,他可能听了一堂课,也可能听了五堂课,也可能听了十堂课,也可能听了全部,用最小的单位就是“须臾听受”。
那么这种“须臾听受”以后,就是因为这样的闻法信解的功德,他来生就有三品的情况:下品的,“得好上妙象、马、车乘”,就生长在富贵家了。以前只有富贵家才能够有这种象马车乘,一般人都是走路的。中品的,就是有这个“珍宝辇舆”,这个更高贵的马车,就是生长在王族、王家,这中品的。那上品的就转生到天宫去了,乘欲界诸天的宫殿,这个宫殿是可以带人飞走的。
这个自往听法,它的重点在于“须臾听受”。须臾听受,它怎么就能够分成三品呢?古德说,有两个判定标准:
第一个,听闻妙法之广略。就是,你怎么知道他是上品或中品或下品?就他听《法华经》的时间的长短。你听了一堂课,他听了五堂课,这个人听了全部。就是他是听了迹门,还是连本门都听,就他听闻的《法华经》的广略的差别。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领受法义的浅深。你听了以后,你吸收多少。你对这个迹门的佛陀的智慧,怎么修一心三观,对于本门的佛陀的功德,这种法身常住,你体悟有多少。还有因跟果之间,一心三观跟法身常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你这个领受法义的浅深。
这两个加起来,就是决定你的品位了。你听闻妙法的广略、领受法义的浅深,这个判定标准是通于前面的,后面的一二三都是,都是这个标准。
这个是偏重在自受用,就是你自己去听经。
癸二、分座与人
第二个是“分座与人”,你还护持人家听经。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 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若复有人”,他先到了《法华经》的讲座当中坐了,那么在中间,欸,有人进来了。进来以后这个人可能犹豫不决,还在观望。然后你主动地“劝令坐听”:欸,你要不然听听看?请他坐下来。如果没有位置,你把你的座位让一半给他坐,“分座令坐”。总而言之,你就是促成他听经的因缘。这样子的功德也是三品:中品成就释提桓因,上品就大梵天,下品就转轮圣王。
前面的“自往听法”完全是自受用,你自己去听经,自己回来。那么这个人等于是做义工了,他招呼人家有个座位坐,使令大家更愿意来听经。也就是说,他不但是自己好乐听法,他还护持法会,分座与人。他有这个利他的因缘,所以他就怎么样呢?除了福报以外,多了一个权贵。就是生长在贵族家庭,有权势,因为他有利他的一种慈悲心。分座与人,这第二个。这个品位也是跟前面一样,听闻妙法之广略、领受法义之浅深而分成三品。
癸三、劝往听经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
这个听法劝人的功德是后后超胜前前,越后面越殊胜。这第三个是比前面两个还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