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四、具听修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九十五面。我们看癸四的“具听修行”。
这一科是讲到《法华经》的一念随喜的“听法劝人”这一块。听法劝人有四段,这是第四段。前面三段都在说明一件事,就是相由心生。我们听闻《法华经》以后一念随喜,其实你这个时候,在蕅益大师强调,“未及事修”。其实你这个时候没有做布施,也没有持戒、禅定,都没有做种种事修。但是你一念的随喜,因为它直接地观照到我们内心的真如本性,而启动了真如内熏,就是你心态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你来生会变成转轮圣王,来生会在人道福德庄严。因为你的真如的心开始熏习以后,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只是被无明妄想遮盖。这个时候你一道的光明照进去,你的心开始释放法身,释放香气。虽然这个香气很薄弱,还是一个名字位的香气,但是毕竟我们已经跟法身有少分的相应了,叫做名字位法身。所以,他的心态改变以后,相状就改变了,变成转轮圣王,变成大梵天王,变成人相具足等等,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看癸四的“具听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前面,只是偶尔地在听经的时候劝一个人共往听法,就有前面的功德了,更何况你能够一心一意地听说《法华经》以后,再加上读诵乃至于说法?就是所谓的五种法师了,这就很重要。就是你听完以后,你回去还做功课,就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你每天有这五种法门来熏习,那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段经文开示说:“名字功德尚已如此,况观行耶?况相似分证及究竟耶?”就是说,我们前面看到的都是名字位,这个听法劝人都还是名字位,名字位就这种功德了,何况是观行位的,乃至于相似位、分证位、究竟位呢?
这个地方说明一个道理。我们一般人学佛法,都是从因缘观学起。因缘观就是说,功德一定要造作,诸法因缘生嘛。你造作布施,所以来生得到福报;你造作持戒,所以来生成就尊贵;你造作忍辱,所以你来生庄严。这个很合理,对不对?你有修才有成就。
但到《法华经》的时候你发觉,你过去的因缘观,把它套在《法华经》,有些地方不适合了。因为我们过去修因缘观的时候,我们是向外去追求一个法门,然后这个法门它赐给我安乐,赐给我解脱。就是心外求法,这是因缘观的特色。因缘观是把我们自己观想成我们是生死业障凡夫。但是,到《法华经》不一样,《法华经》是回到你的真如本性来重新判定因缘果报。它从一念心性、十法界、十如是,它完全从理观来作正行的,事修变成退到助行去了。《法华经》的角度是这样,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在外流浪的乞丐,但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也就是说,我们的家族是很有钱的,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我们离家出走了。这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就是说,世界上最大的功德就在你的内心当中,这是我们要从因缘观到真如观最大的突破点。你不要急着说,好像是世间上一定要什么东西去修才有。当然,从这个方便法门建立一套因果思想是对的,好过你什么都不做。但是到《法华经》的时候,它从第一义谛来看,就是说,它强调一念的相应,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说,你其实本来就具足无量性功德,所以你要做的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去做事修,不对。先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好,就是用理观带动事修。
我们回顾前面的经文,在五品观行位的时候,你还记得吗?在读诵的时候,佛陀说你读诵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跑去给我盖大殿、盖寺庙。你这个时候时机不对。这个五品观行位,到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从空出假?到了说法品、兼行六度到正行六度,到五品里面的第三品才可以去涉事修。在五品,内观,理观没有坚固之前,佛陀是不让你去动事修的,这是一个不同的修行方式。就是你必须要让你的理观坚固了,然后你才有办法称性起修,你才能够把所有的法门跟你的理观产生对接。你理观不得成就,你就永远回不了家。永远回不了家,你就永远变一个乞丐。变成一个乞丐,你整天打工,只能够换取一时的温饱,你成不了大事,就是这个问题。
所以,从因缘观进入到真如观的时候,我们要换一个思考。就是说,世间上最妙的法就在我们的心中。你要重新定位什么叫妙法,那你《法华经》才修得起来。否则你还是靠过去的因缘观,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