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2章 第112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吧,那么这五十年您怎么可以教化出这五大功德的菩萨呢?第一个,他的誓愿坚固,“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而不退转。这个菩提心的愿力要坚定不退转,是要很长时间的。第二个,“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这第二种功德。第三种功德,梵行清净。“久修梵行”,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第四个,“善能次第习诸善法”,他能够善巧说法。第五个,“巧于问答”,作种种的四无碍的辩才。

那么基于如上五种功德,这些大法身菩萨是“人中之宝”,是法身,主要是僧宝,这“一切世间甚为希有”。而今日世尊却说,您老人家在今生得道的时候教化他们,使令他们发菩提心,乃至于引导他们修六度,最后趋向无上菩提。而事实上您老人家得佛未久,怎么可能成就如此大功德之事呢?

其实这个弥勒菩萨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就是说,你看一个声闻人的成长,他的重点在出离心。所以你一个人,你接受什么知见,你就以它为目标,以它为发心,就以它为修行。所以,从出离的角度,他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就是“誓断一切恶”就可以了,断德就好。所以,他把门关起来,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利根的三生,钝根的六十小劫,他一定成阿罗汉。

但是,大乘佛法是,他不是出离心,他是菩提心。他做三件事,他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他断德、智德、恩德,他必须安住在多事、多业、多希望住。所以他一定要怎么样?亲近十方诸佛,他是一定要去的。你不能关在门里面修止观而已啊。第二个,他也一定要去广度十方众生,广结善缘。要不然你以后成就了佛土没有人来。所以上求下化是很费时间的,这都是要长时间历练积累的,不可能在您今生的时候成道教化。所以弥勒菩萨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癸二、请答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弥勒菩萨最后就总结他的疑问说,我等虽复深信诸佛所说随宜教化,佛陀的说法经常都是随顺根机而方便开示,但是重点是佛陀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即便是方便也是真实不虚的,您老人家不可能造假。第二个,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所以,基于佛陀的话是真实的,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我们是相信您说的。但是在佛陀灭度以后,初发心菩萨如果听到佛陀这样子讲,可能就不相信,甚至于有破法的罪业因缘。所以,唯然世尊,愿为我等解说,除我等疑。除我等疑是除现在与会的大众的疑,也除未来之疑,就未来世中这些初心菩萨,如果产生疑惑可能会有谤法。

所以蕅益大师说,请法请出佛陀本门的功德,有两个好处:对浅行者,他能够避免诽谤;对深位者,加强他的信心,用这个法身功德的殊胜使令他们更加努力的增道损生。所以,佛陀这以下的开示对现在众生、对未来的众生都有好处。

辛二、重颂 分二:壬一、颂腾疑;壬二、颂请答

壬一、颂腾疑 分三:癸一、颂法说;癸二、颂立喻;癸三、颂合法

重颂当中先讲出疑惑。

癸一、颂法说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

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别说

这个重颂跟前面差不多的意思。简单讲就是,“佛得道甚近”,而“所成就甚多”。就是从今生的迹门来看,佛陀成佛以后的时间只有四十九年,而教化出这么广大的菩萨,的确是有疑惑的,就是成道甚近,而成就甚多。

癸二、颂立喻

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 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

前面是约时间,这以下约功德。就是说,就算不谈时间,一个年长的大功德的人竟然指着一个年轻的丈六比丘的应化身,说这是我的师父,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