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2章 第112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子一、法说 分二:丑一、执近疑远;丑二、执远疑近

丑一、执近疑远

腾疑当中先看“法说”。法说当中先说明,这个弥勒菩萨为什么产生疑问呢?因为他“执近疑远”,他执着是因为今生教化,而忽略了佛陀广大的久远的法身的功德。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

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菩萨就白佛言,说世尊!如果您老人家是这一期,今生这一期的因缘教化,那您从做太子的时候,十九岁出于释宫,出家,三十在菩提伽耶成道,三十开始转法轮,到您老人家入灭,八十岁,也就顶多四十九年,就说法四十九年。那您怎么可能在如此四十九年短暂的时间成就这么大的佛事?就算您老人家有佛的神通力,您老人家有智慧力,但是这些菩萨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呢?

也就是说,您老师再怎么好,但这个弟子的修学,他理可顿悟,事要渐修,他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如果以今生的教化,的确是很多疑问。因为他“执近疑远”,执着今生教化,就产生这个疑问。

丑二、执远疑近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这个地方讲到“执远疑近”,就是执着法身——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的功德广大,而怀疑世尊这个迹门的教化时间太短。

我们看经文。第一个讲到这些菩萨数目众多。他说这些菩萨假使有人用千万亿劫的时间去数,是不得其边的。第一个,数目太多。第二个,功德广大。这些菩萨久远以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所以这个大乘佛法的修学是不容易的,跟小乘不一样。修学小乘佛法,你把门一关,你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你不跟任何人接触,你也不亲近诸佛,你也不广度众生,你可能善根够,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一生就成就阿罗汉了。不用跟人家互动,门一关就可以了,双腿一盘就可以。

成佛之道不是这样子。亲近十方诸佛,广度十方众生,上求下化,你要花一万劫的时间才达到圆五品,成就位不退;然后经过六根清净位,行不退,到达圆教的初住,住于佛家,要一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就是,最基本的,从五品到六根清净位,到成就圆教的初住,破无明证法身,这个基本的般若道走完,要一大阿僧只劫,何况这些法身菩萨根本就超过圆教初住!所以他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去完成这么广大的一个教化。

子二、立喻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弥勒菩萨把他的疑问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件事情真的很难相信,用短的时间教化这么广大的功德。就好像有一个人,色美发黑,年轻色美,毫无衰老之相,只有二十五岁。这二十五岁的人,竟然指着一个百岁的老人说,这个人是我生出来的。而这个百岁的人也指着这个年轻人说,这个是我的父亲。那这样子这个时间上就很难相信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世尊!我们就不讲时间了,就讲外表好了,就是以佛陀的迹门丈六比丘相来说,如果我们只用六根来看佛陀的迹门,那他的功德还赶不上这些从地涌出的他的本门的弟子,这些法身菩萨。因为释迦牟尼佛的示现,迹门是摄受那些凡夫二乘。就是说,怎么可能您一个丈六的比丘相,就指着这些大神通大智慧的法身菩萨说,这是我教化出来的?那这的确是让人家很难相信,从表相来看很难相信。

子三、合法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那么“佛亦如是!”弥勒菩萨就示同凡夫,就说,如果是您今生的迹门教化的,而事实上您老人家从三十成道到入灭,其实也就四十九年,或者说五十年的时间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