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提出五个例子。比方说,第一个,闻香。他能够知道这个装饰的璎珞物品好坏贵贱,他也可以辨别天宫的各种不同的庄严,所以鼻根有眼根的作用。比方说他闻香知道菩萨在诵经说法的内容的差别,所以他这个鼻根有耳根的作用。他可以知道,哦,他是在诵经,他是在说法。比方说闻香能够知道酥油的贵贱差别,这是表示这个鼻根有舌用,它有舌根的功能。比方说闻香能够知道诸天是在游戏,或者入禅出禅,表示他这个鼻根有身用,就好像跟他接触一样,鼻根有身根的作用。第五个,他闻香能够知道这个人修善或造恶,福德的差别,所以这个鼻根有意用,就跟他心通一样,鼻根有意用。所以这个地方讲六根互用,这段经文特别强调六根的圆融性,六根互用。
我们看第四段的圣贤香。
诸比丘众等 于法常精进
若坐若经行 及读诵经典
或在林树下 专精而坐禅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菩萨志坚固 坐禅若读诵
或为人说法 闻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众而说法 闻香悉能知
众生在佛前 闻经皆欢喜
如法而修行 闻香悉能知
这个地方讲到四圣法界。
先看声闻众。“诸比丘众等”,这个声闻众修四谛法,精进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他可能在打坐,也可能在经行,或者在诵经,或者在山林树下(这个山林树下指的是辟支佛)修高深的禅定。那么受持《法华经》的这个五种法师,“悉知其所在”。他知道,哦,这个深山有哪些比丘、哪些辟支佛、哪些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在那边修行。为什么他知道呢?“闻香悉能知”,知道他的处所。
他也能够知道菩萨。菩萨安住菩提心的时候,可能是坐禅,可能是读诵经典修观慧,或者为人说法。他也能够知道菩萨在哪一个地方说法,在哪一个地方住世。
他甚至于可以知道“在在方世尊”,现在十方诸佛,这些为一切众生所恭敬的诸佛,他以大悲心而说法的时候,“闻香悉能知”。这个五种法师能够透过鼻根知道佛陀在什么地方说法,说了什么法,所以这个六根清净的法师,他能够快速地进步,因为他随时能够跟佛陀相应,而听佛说法。
“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佛陀说法的时候,有哪些众生的善根成熟了,听懂、信解欢喜而产生随喜,甚至于如法修行,这个五种法师也是“闻香悉能知”,知道哪些人得到真正的受益。
我们看最后总结。
虽未得菩萨 无漏法生鼻
而是持经者 先得此鼻相
这个六根清净位的菩萨,虽然没有成就真正的无漏的法身,没有法身产生的这种清净的鼻,他还是一个清净的肉鼻,还是业报身,但是他在六根清净位就有这么一个广大的妙用,周遍圆融的妙用。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为什么佛陀在鼻根的时候把它开得这么广?为什么?他突显一件事。蕅益大师说,因为从业报来说,六根里面鼻根跟舌根功能是最低劣的,所以你看外道禅定修神通或者二乘人修神通,他绝对不可能修天鼻通、天舌通,不可能。神通只能修四个:眼根,天眼通;耳根,天耳通;第三个,意根,他心通;第四个,身根,神足通。因为鼻根跟舌根的功能太过低劣,你怎么修,修不起来。只有修《法华经》可以让它超越业报,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正显圆通妙性,实无优劣”。
就是,你今天在业报当中刻意去修神通,没有用的,因为鼻根跟舌根的功能就这样子了。因为鼻根只能知香、通息,其他没有什么功能,你怎么修?但是修圆通的人,因为他回归一念心性,所以真如法性是不受业报影响。所以佛陀在鼻根,特别讲到鼻根通于其他的五根的圆融性的妙用。
当然,这五种法师,他能够成就六根清净,会归说出来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要有中道实相的理观。而中道实相是怎么来呢?当然是听闻学习。中道实相跟空观不一样,空观你不一定要学习。你看辟支佛,他在深山里面“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也能够体验到世间是动态的。动态,他就知道无常。无常,就知道人生不能掌控。你怎么掌控呢?所以他就知道无我。所以修空性不需要什么传承,不需要。
但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永远想不出来,这叫不思议境。你的内心能够操作到离一切相又即一切法,你永远想不到这个道理,只有佛陀出世。所以你听闻《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