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2章 第132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作,你跟佛陀是一家人,就自然感应道交。这个感应道交的信根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如果你现在用十法界来建立这个感应道交,说我是六道凡夫,佛陀是佛法界,那这个差了四法界,那你怎么说服你自己能够感应道交呢?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一天到晚说,你业障深重,佛陀万德庄严,那你们之间怎么感应道交?你告诉我怎么感应道交?当我们是一个乞丐的时候,你认为你是真实的乞丐,你跟大富长者就没有交集了。你只能够说,我虽然业障深重,但是他是我爸爸,那就可以感应道交了。

所以这个地方,《法华经》它不仅是牵涉到大乘善根,它还牵涉到你往生的净土善根。凡是不思议境的,都是要从自他不二建立起来。否则,你自己讲信心,我看你的内心都很虚,你讲的都不踏实。因为你没有理论基础,那这样的信心就有问题。所以诸位!你受持《法华经》,你的成佛的善根,你往生的善根,这两种善根一次完成。

所以这个地方说,“于我灭度后,应受持斯经。是人于佛道,决定无有疑”,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看下一品,〈嘱累品〉。

这个〈嘱累品〉,跟前面的〈神力品〉等于是一组的,都是在付嘱流通,都是佛陀亲自来操办这个结示劝修。

我们看附表第四十八,第六十五面。有两段,先看第一段的“解释品目”。

一、解释品目

“嘱”谓佛所付嘱。“累”是殷重再三。佛以一乘妙法,殷重再三付嘱菩萨,令其受持流通,以自利利他,此从“如来圣旨”得名。又则“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弗劳 ,此从“菩萨敬顺”得名。是故如来从座而起,申手摩顶,授以难得妙法。大众曲躬合掌,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如是殷勤授受,故名〈嘱累品〉。

“嘱累”这个“嘱”,就是佛所付嘱。前面是佛陀显神通,这地方佛陀就亲自出言,来嘱托法身菩萨,亲自来嘱托。那么这个嘱托为什么叫累呢?就是佛陀在嘱托的过程,内心非常的殷重,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大家,你们一定要在末法时代弘传《法华经》,千万不要让《法华经》断灭了。就非常殷重,叫做累。

那么嘱累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有两层意思了:

第一个,从佛陀的角度来说,佛陀以一佛乘的妙法,再三付嘱与会的法身菩萨们,令其受持流通以成就自利利他。“此从如来圣旨得名”,就是能嘱托的是佛陀。

那么接受嘱托的是谁呢?是法身菩萨。“又则嘱是顶受所嘱”,从菩萨的角度是接受佛陀的嘱咐。“累”从法身菩萨来说,他甘心接受,不畏疲劳,“此从菩萨敬顺得名”。因为法身菩萨自己也说,他自己在受持弘传《法华经》的时候,他自己也受益,他能够增进大法,增道损生。

所以总结,“是故如来从座而起”,伸出右手摩法身菩萨的头顶,授以难得的妙法。这个约着能授的佛陀。接着,所接受的菩萨,菩萨大众这个时候“曲躬合掌”,随顺世尊的教诲而依教奉行。也就是,如是的殷勤授受,包括佛陀是能付嘱,菩萨是接受付嘱,故名〈嘱累品〉。

所以这个〈嘱累品〉是双方面,佛陀是能嘱咐的,菩萨是接受嘱咐的。佛陀非常殷重,菩萨非常甘心,就合成〈嘱累品〉。

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要义”。

二、经文要义

前品佛现“神力”,普令大众心生敬信。今品佛以手摩诸菩萨顶,以正式付嘱,流通妙法。如是能令如来“法身常住”,众生佛种相续不断也。

前面一品,〈如来神力品〉,佛陀是二话不说,直接显神通。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让大家起欢喜心,由欢喜心产生了断疑生信。而这一品,佛陀是用手去摩法身菩萨的头顶,而且正式地付嘱,交代他们要在佛陀灭度以后流通妙法,勿令断绝,使令十方的世界能够“法身常住,众生佛种相续不断也”。因为,你这个《法华经》住世佛种就住世,佛种住世就有佛陀出世,就有法宝的流通,就有僧宝的成就。

所以,这个流通分虽然分成三段,其实是主要两个人物:一个是佛陀,一个是菩萨。付嘱流通主要是佛陀,佛陀亲自付嘱。亲自付嘱中,现神通力是断疑生信,成就自行的功德;〈嘱累品〉是强调要发愿,成就利他的功德。所以这个付嘱流通包括〈神力品〉跟〈嘱累品〉,主要是成就自利利他,这是佛陀亲自操办。其实后面几品都是法身菩萨现身说法了,法身菩萨自己过去怎么修《法华经》,现在怎么利他,用这种种的三昧神通来证明《法华经》的功德。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