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3章 第113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面的因地串连起来,这个就是更深层的意思了。

己二、广开显断疑生信 分二:庚一、诫信;庚二、正答

我们前面简略地介绍这一品的题目跟内涵,现在我们看经文的己二,广开显断疑生信。前面是略开显以动执生疑,这以下广泛地开显来断疑生信。

断什么疑呢?前面在<从地涌出品>,佛陀不是说这些法身菩萨是我度化的吗?那就产生了疑惑了。因为“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释迦牟尼佛成道只有五十年,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够教化出数目甚多、功德广大的从地涌出的法身菩萨呢?那么这以下就正式地要断疑生信,佛陀开显本门的功德来断疑生信。这以下分两段。

庚一、诫信 分三:辛一、三诫;辛二、三请;辛三、重请重诫

先看庚一的“诫信”,佛陀先作一个告诫,要我们生起真实的信心。

辛一、三诫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佛陀正式地开近显远之前,他作了一个重要的告诫,说“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讲三遍。这个“诚谛”,就是真实语。

佛陀说法有两种:一种叫做随情说,随众生的心情。众生什么心情呢?“众生没在苦。”所以众生追求的是什么?要么安乐,要么解脱。那佛陀就满足你的需求,就讲三乘的法门,就为实施权,说三说近,就是方便说。但这个不是佛陀的真实语,这个是佛陀为了摄受我们而为实施权,讲安乐道,讲解脱道。

第二个是随智说,佛陀的智慧说。这个就是佛陀真实的语言了,就是开权显实,开近显远。这以下的本门的功德是佛陀的真实语,佛陀已经不考虑众生的心情跟需求了,必须把佛陀的本地功德、本地风光讲出来。这先作一个告诫,三遍的告诫。

辛二、三请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

这个三请跟三诫其实不是分开的。古德解释说,它是弥勒菩萨一次的白告启请、佛陀一番的告诫,然后第二次的白告启请、第二次的告诫,再第三次的启请、第三次的告诫。它是中间互相掺杂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诸位!我们回忆一下,当初的三周说法的启请者是谁?对!舍利弗尊者,是声闻众。所以,因地的时候,请求什么是佛陀的智慧,它的启请者是声闻弟子,舍利弗代表。而到了本门的时候,声闻众已经不是当机众了,他退回影响众、随喜众了,真正的当机众是菩萨,弥勒菩萨。因为他的本门功德甚深甚深,只有菩萨可以请问,所以,以弥勒菩萨为首了。

所以这个本门的请法者是菩萨,弥勒菩萨作为代表。

辛三、重请重诫

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经过三请三告诫以后,其实这是第四次的启请跟告诫,就等于第四次的启请、第四次的告诫。

弥勒菩萨又启请了,说,希望佛陀慈悲而说出本门的功德,我等当信受佛语。佛陀再最后一次的告诫,“世尊知诸众生三请不止,而告之曰:汝等谛听”,正式要开显。

为什么那么慎重,要四次的告诫呢?

古德解释说,因为妙法难思。《法华经》的因果,没有佛陀出世,是你怎么也想不到的。你怎么可能想到说,你整天打妄想的心有具足两种力量呢?不可能的。我们一个生死凡夫一学佛就开始求三宝加持,就向外追求三宝加持,谁知道内观去启动无始劫来所忽略的一念心性的清净跟具足呢?所以因地不可思议。

然后,果地也不可思议。他为什么成佛以后永远不再堕落凡夫呢?按说,你成佛,不管你三大阿僧只劫,几大阿僧只劫,你修行是有限量的一个因地,你总有一个成佛的时间、一个开始。但为什么法身一启动以后它永远不停止?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因为它也是你性具的功德。

所以,因地是性具,果地是无量,这件事情妙因妙果都不可思议。你怎么就从你性具的功德转换成无量的功德呢?所以佛陀在讲这个不可思议的本门功德之前,再三地提醒我们——惟信能够,《妙法莲华经》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先相信。

你说,欸,你没办法证明!净土宗也没办法证明。你怎么知道十万亿佛土外有阿弥陀佛?这也没办法证明。所以大乘佛法到不思议境的时候,就没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