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善男子!佛陀所说的经典,虽然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但是不管是佛陀的口轮“或说己身”,佛陀讲他自己过去在因地行菩萨道的事迹,比方佛陀讲到忍辱仙人,讲到过去的十六沙弥等等,来鼓励大众自己因地的修学。“或说他身”,佛陀讲到其他诸佛菩萨在因地的修学事迹,比方佛陀讲到阿弥陀佛的因地,作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如何的积功累德,完成极乐世界的净土,或说他身。这是讲说法,或讲自己的一个因缘,或讲他方的诸佛菩萨的因缘。
这以下讲现身。“或示己身”,或者佛陀现身,现出佛身,比方说八相成道。或者显示他身,他身就是九法界身,可能涌出菩萨身、鹿王身、蛇王身等等,他身就是九界身。
“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己事”就是佛陀示现佛身的时候,他把自己种种的神通妙用显现出来,比方说佛陀降伏醉象等等,以佛身来显现神通。或者示他事,佛陀用九界身的示相来怎么样度化众生。
总而言之,佛陀不管是现身,不管是说法,虽然是方便度化众生,但是有一个原则是不能变的,“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佛陀度化众生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他是方便度化众生;第二个,诸所言说,皆实不虚。佛陀只要讲过一句话,一定是合乎因缘的真实相,就是这件事情一定是曾经发生过的。佛陀不会捏造任何一件事情,说,欸,我为了方便度化你!
我过去在做法师培训的时候,我有一个学生,他道理讲得非常好,但是他有一个问题,他喜欢捏造故事。他跟我说,反正这故事借事显理。我说不可以,你这个故事情节是捏造,你那个情节一定有漏洞,一定有些东西不合乎因缘果报的事相。你不是佛陀,所以你这个迟早会被抓到的。
佛陀不管说什么事情,皆实不虚。除非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跟他讲未来发生什么事。你要讲过去跟现在,就是绝对真实不虚。你说,欸,这个人以后会怎么样?如果这个地方充满了不确定,佛陀会保持默然,佛陀会不说话,因为情况不一定。佛陀只要出口,那这个事情就是真实不虚了,没有其他情况。如果这个情况不确定,佛陀会保持默然。只要落入言说的,皆实不虚。是这么一个情况。
寅三、巧说之由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 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这以下是寅三,“现在益物”的第三段,就是“巧说之由”。就是佛陀怎么会有这样的功德,能够根据不同的根机来现身跟说法呢?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因地成就呢?我们看。
“所以者何?”佛陀为什么有这样的能力呢?因为“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这是个总标。因为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成立的是一种中道的智慧,他能够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他成功了以后,他就自然地对一切众生能够知道即空即假即中,因为他的因地有如实的中道的知见。这是一个总标。
这以下别释。这个中道知见表现在三个地方:
第一个,安住心性。中道,第一个就安住一念心性,知道一切法唯心所现,所以它是无生的。所以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所以没有生死,没有真实的生死,一切的生死都是如梦如幻。那么既然没有生死,就“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这句话是一体的。什么叫“若退若出”?在佛陀一念心性的观照当中,没有真正的一个人精进修学而出离三界、进入灭度,也没有真正一个人因为懈怠退堕而流转生死。就是所谓的若退而在世,若出而灭度,没有真正一个人,这因缘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佛陀看一切众生“非实非虚,非如非异”。非实,古德解释就是非“生”,非虚就是非“灭”,非如就是非“住”,非异就是讲“异”。就是没有“生、住、异、灭”,没有真实的生住异灭。佛陀能够先离一切相,安住一念心性以后,才能够看出一切法如梦如幻。从如梦如幻当中,他能够契合中道。
第二段。所以他能够“不如三界”而“见于三界”。第一个,他不随顺于凡夫对三界的执着,所以即空;但是他也能够如实地显现三界的假名假相假用,即假。所以这个空有无碍。“如斯之事”,那么“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一个人,你看你一执着一个人跟事,你就看不清楚真相了,这道理就是这样。就是你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