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5章 第115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择入灭的道理就在这里,就是“便种善根”,种下未来得度的善根。

子二、总结不虚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这一段就总结前面的三世益物。

又善男子!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方法有很多,他可以现佛身,现菩萨身,现凡夫身,现畜生身,都可以,但是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机感现形、机感说法,就是完全看众生的根机来调整自己是不是该现身、该说法。所以为了度化众生所做的任何的出生,乃至于做任何的灭度,对众生来说,都是真实不虚的。这个真实不虚指什么?能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真实的,不虚。

所以这个机感现形、机感说法,简单说就是“有机应化,无机道隐”。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必须要经常地出来,又经常地示现死亡。他意思就是说,佛陀!您为什么不长久住世呢?你看,释迦牟尼佛如果从两千五百年前一直到现在都住世,我们也看得到,那该多好。未必,未必,未必有好处。因为这个产生的过失也是蛮严重的,因为你善根不具足。善根不具足,你在佛陀面前又懈怠又放逸,你反而容易堕落到贫穷下贱,或者是妄想执着当中。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为什么用片段的方式来度化众生,就一小段一小段,欸,来这边度化众生,时间到了,佛陀赶紧走,再来一段,再走。佛陀必须在众生成长过程当中,他小段、小段、小段、小段……从这个地方来积累众生的善根。这个就是佛陀的三世的规划,就长期的规划,他不急于一时的成败。

癸二、喻说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合法

这以下用譬喻的方式。前面用长行,这以下用譬喻说明了佛陀三身的互动——佛陀是怎么样从本垂迹,又如何摄迹归本。这个地方分两段。

子一、立喻 丑一、良医治子喻,喻上三世益物;丑二、治子实益喻,喻上总结不虚

我们看第一段的“立喻”。立喻当中又分两段。看丑一的“良医治子喻”,来譬喻前面的三世益物。

丑一、良医治子喻,喻上三世益物 分三:寅一、远行喻喻过去益物;寅二、还来喻喻现在益物;寅三、复去喻喻未来益物

寅一、远行喻喻过去益物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

明练方药,善治众病。

这第一段先说明这个良医具足三种功德:

第一个,“智慧聪达”。这个智慧聪达比喻佛陀的权实二智。佛陀能够内观真如,有智慧,外能够观察十法界因缘果报,理观事修都很强。一方面能够知道万法唯是一心,也知道一心是如何缘生万法,权实二智都具足。

第二个,“明练方药”。佛陀不但有智慧,佛陀还通晓一切的大小乘的法门,就好像是能够善解一切的药物,能够做各种的调配、各种的秘方,明练方药。

第三个,“善治众病”。佛陀不但是知道秘方,还知道去观察众生的诸根利钝。

这个名医具足这三种功德,所以说这个人基本上有足够的能力来度化一切的病。就理论上他是可以度化,所有的病他都可以治了,但是他真的是如此吗?未必。有些人可以被他治好,有些人还是不可以的。那这个问题就不在医生了。

我们看第二段。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这个医生有很多很多的儿子。这个儿子分成三类:第一类,“若十”。这个就是指佛陀的菩萨弟子,他过去生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见这种大乘的善根,这第一个。第二个,“二十”。二十指的二乘,他有出离心跟我空的智慧。“乃至百数”,这个百数就是第三类,就是一般的凡夫众生,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凡夫众生。他有三类的儿子。

看第三段。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

佛陀的出世,当然正式招感的就是“若十”跟“二十”,就是三乘以上的善根才真实是招感佛陀的。那人天善法为什么不招感佛陀?因为人天善法共外道,它不是佛法里面真正的不共的地方。当机众,真正的当机众是菩萨众弟子跟二乘弟子。这三乘弟子都度化以后,剩下的“若百”这些人善根浅薄,所以佛陀就暂时因为他国的因缘,离开了娑婆世界到其他国土去了。

蕅益大师说,“此土机浅,彼方机熟”,就是娑婆世界的因缘该度的佛陀已经全部度光了,就是真正招感佛陀出世的那些当机众,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全部被佛陀给度光了。那剩下呢?这个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