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机浅薄了,再留在这里没有好处了,所以佛陀就到其他世界去了。
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医生,理论上他可以治好所有人的病,你看他“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这个医生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所有人的病都被他治好吗?没有。他把他有因缘的众生度完以后,他选择离开了,因为其他的众生他没办法度了。
这是指过去。他过去就是这样,佛陀一次一次地,这一次来,度化了一批人成就圣道了,那剩下的,佛陀就选择先离开。这一离开的时候,欸,对其他根机浅薄的人,就刺激他:欸,原来佛陀也会灭度!佛陀讲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道理是真的啊!这世界上果然是无常,连佛陀这么一个庄严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都是无常败坏。所以他体验无常,欸,种下一个未来得度的因缘。所以佛陀过去一次一次地在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度化众生的,时间一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这是过去的度化。
寅二、还 来喻喻现在益物 分二:卯一、喻感应;卯二、喻施化
我们看现在的度化。现在度化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佛陀这一期,就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这一期的八相成道。
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第一段的感应。
卯一、喻感应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
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过去佛陀来过娑婆世界,度过一些人,走了。这些人当初在跟佛陀这一期教化,广义来说包括佛陀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把这些人教化以后,佛陀离开以后,“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而这儿子在他们的医生父亲离开以后就糟糕了,就没有人摄受了,东西就乱吃了,没有医生管着了,就是譬喻佛陀离开以后众生开始向外攀缘。向外攀缘以后,就引生了内心的见思烦恼的毒药就开始发作。因为佛陀在的时候有一定的威德力,大家不敢起烦恼。但是这个问题在哪里呢?你不敢起烦恼,是佛陀威德摄受。所以很多人会以为说,欸,你看我烦恼都断了,就开始以为可以放逸了。就是说,你是靠外力的摄受,所以佛陀一离开以后,你内心的问题就原形毕露了,原来你自己没有内在的安住力、调伏力!所以这个善知识一离开以后,他的毒药就发作,他内心的烦恼就发作了。
发作以后,“药发闷乱”。这个烦恼一旦相续就会造业,业造久了以后就有业障,就障碍你了,就开始闷乱,就是业力了。那么业障多了以后变成怎么样?果报了,就招感生死的果报了,就“宛转于地”,就这个人就失去了活动能力,就卧在地上。就是这个人在娑婆世界堕入轮回当中,他的道业已经不能增上。
那这样讲的话,对众生是一时的伤害。那为什么佛陀要离开呢?一时的伤害正是他未来得度的因缘。因为这样他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他才知道良医一离开以后,他内心的毒药并没有除掉,所以他就发作,最后倒在地上。而这样子的一种自我反省,正是他未来得度的因缘。我们看下一段就知道。
卯二、喻施化 分二:辰一、喻现形;辰二、喻说法
辰一、喻现形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那么,正当这些诸子“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以后,佛陀就知道这些诸子善根成熟了,因为他产生一种无常的危机意识了。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就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再一次地回来,他示现八相成道。
这个时候的诸子,饮了毒药以后出现两种情况:有一种人“或失本心”,另外一种人“或不失者”。我们说失掉本心的。这个失掉本心就是,过去生他跟佛陀在一起,他栽培的这个智慧的善根非常浅薄,多分来说修福,当然对佛陀有皈依的心,所以他招感佛陀再一次的出现。但是他的善根浅薄的关系,就被烦恼完全遮蔽了,就失掉他过去内心的善根力了。这种善根力,他只能靠佛陀在的时候来摄受,佛陀一离开以后,他善根浅薄,就被烦恼蒙蔽了。另外一种人,就是当机众,他虽然有烦恼,但是他过去跟佛陀学习的时候栽培了深厚的善根。虽然没有成就圣道,但是他善根是很深厚的,所以即便他起烦恼流转生死,善根对于整个三乘的信解不失。
这两种人同时“遥见其父”,而且同时“皆大欢喜”,对佛陀都因为失而复来,大家都非常欢喜。怎么个欢喜法呢?“拜跪问讯,善安隐归。”一方面身业的跪拜,一方面口业的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