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魂穿古代,特种兵太子逆袭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5章 治理陇右道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缓缓前行,翻开的泥土散发着新翻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耧车的使用,则实现了精量播种,大大提高了种子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陇右道全面展开。在河西走廊地区,无数的工匠和百姓们齐心协力,挖掘着一条条灌溉渠道。这些渠道如同生命的脉络,将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引入农田,干涸的土地在水的滋润下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原本只能勉强耕种的土地,如今变得肥沃湿润,小麦、青稞等传统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但李贤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难以应对各种风险,也无法充分发挥陇右道的土地潜力。于是,他积极鼓励农民尝试种植粟、稻等新型农作物品种。为了确保农民们能够顺利种植,他专门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深入陇右各地。这些专家们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对每一块土地的土壤质地、气候条件进行详细周密的勘察分析。他们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精准地确定了适合各类作物生长的区域范围。在水源充沛、气候温和湿润的河谷地区,水稻种植的试验悄然展开。起初,农民们对水稻种植充满了疑虑和担忧,但在专家们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水稻种植的技术要领。从育秧到插秧,从田间管理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众人的心血。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水稻种植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当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水稻的成功种植,不仅丰富了陇右道的农作物种类,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更增强了地区的粮食自给自足能力,为陇右道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畜牧业,一直是陇右道的传统优势产业,李贤决心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放大。他深知,优质的畜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西域。西域的大宛马以其耐力持久和速度快捷而闻名于世,李贤不惜重金引进了大量的大宛马,并将其与本地的马匹进行杂交育种。在广袤的草原上,一匹匹骏马奔腾而过,它们兼具了大宛马的优良品质和本地马的适应性,成为了军事作战中的得力战马,在冲锋陷阵时如疾风闪电,让敌人闻风丧胆;在交通运输中,它们能够长途跋涉,快速地将物资和信息传递到远方;在邮政传递方面,它们更是大大缩短了邮件的传递时间,让陇右道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羊的养殖方面,李贤同样采取了杂交改良的策略。经过改良后的羊群,羊毛产量大幅增加,且质量上乘。细长柔软、富有弹性的羊毛为当地的毛纺织业提供了充足而优质的原材料。

为了推动畜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李贤主导建立了一系列大规模、现代化的畜牧养殖基地。这些养殖基地采用了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在集中养殖区,先进的养殖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羊舍、马厩为牲畜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科学合理的饲料搭配组合,根据牲畜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精心调配,让牲畜们茁壮成长;完善高效的疫病防治预警监测机制,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及时发现和预防疫病的发生,确保了牲畜的健康。同时,分散养殖模式则充分利用了陇右道广大的草原资源,让牧民们在自己熟悉的草原上继续放牧,既保留了传统的放牧方式,又实现了与现代养殖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畜牧加工业方面,李贤更是精心布局。在凉州等地区,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些加工厂采用了先进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的腊肉、风干肉等特色产品,风味独特,口感鲜美。它们不仅在陇右道本地市场供不应求,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至中原地区以及西域各国。奶制品加工厂则将牛奶、羊奶等加工成奶酪、酥油茶等各类奶制品。这些奶制品以其浓郁的奶香、独特的风味深受当地民众和过往商旅的喜爱。皮毛加工厂凭借精湛的加工工艺技术,将牲畜的皮毛加工制作成皮靴、皮衣、皮帽等各类皮革制品。这些皮革制品款式多样、精美时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国际市场上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李贤的大力推动下,陇右道的畜牧业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产业化的华丽转身,成为了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商业贸易,犹如一条流淌着财富的河流,李贤决心让这条河流在陇右道奔腾不息。他深知,交通是商业贸易的命脉。于是,对丝绸之路古道的修缮维护与拓宽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工匠们日夜奋战在古道上,他们清除着道路上的巨石、杂草和障碍物,修复着破损的路面,加固着桥梁涵洞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