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华朝第一位丞相李空和大将军徐敬的建议下,将八圣王那三皇五帝的尊称各取一字作为天下至尊的称呼,彰显其地位之高,这也是皇帝的由来,而毛峰作为这天下有史以来第一位皇帝,也被后人尊称为元皇帝,更多也是称为元祖。
说起这毛峰,可追溯到乃上古刘氏分支,毛氏乃上古刘氏所开创的夏国第八任君主夏威王的第五子王子毛受封西北边陲得国,赐国名为华,等级为侯国。
,!
而华国后裔皆以毛为姓,而毛峰也是华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华宣公毛贵的长子(因华国地处边陲,常跟西域胡人作战,战功赫赫,且将国土西扩千里,故而在第二十六任国君毛京在位期间,受到夏国国王册封为公国,自此毛氏君王皆以公自称。)。
自宣公毛贵薨后,毛峰则接掌华国。毛峰登基之时,华国已经历经近十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和大力改革,华国的国力已经成为了西北关中诸国甚至整个天下都不可忽视的强国。
而毛峰更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海纳百川,四处招揽天下郁郁不得志的有才之士,号称只用其才,不看其德。于是,华国很快就因此得到了天下大批才能惊艳之士,这些人到了华国之后,为华国出谋划策、辅政强军,使得华国的国力直接一跃成为不逊于上古八国的存在。
最后,毛峰凭借着挥洒不尽的军事才能,一扫西北关中诸国,且收服关中三个庞然大物定国、夏国和龙国,也就是李姓、刘姓和高姓,实力大增。毛峰也因此去公爵,自称王爵。接着又兵出龙门,挥师东进,一举平定中原、河北,届时天下除了徐氏所控的虞、越二国,还有江南的一些小国,几乎尽入华国之手。
当时虞国之强盛丝毫不弱于华国,只是一来华国已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大势所趋,虞国覆灭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二来虞国历代君王皆不好战,自世间七十二国混战以来,几百年间可以说是生灵涂炭,历代虞王几乎都是以守为主,很少主动进攻他国,更无问鼎天下之心。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当时虞国第四十七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虞平王徐敬则做了一个天下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主动解除政权,促进天下一统。而华太祖毛峰感念徐敬的无私大义,当即拜徐敬为大华开国大将军,同时加封海源郡公。
徐敬这郡公的爵位与其他上古七姓一样,在毛氏诸王之下,却又是各大姓氏勋贵之上,这天下除了皇族毛氏之外,就以八姓最为尊贵。
而天下此时也进入了大一统皇朝的时代。而由大华太祖开国皇帝开创的大华也成了目前为止享有国祚最长的朝代,足足有六百七十七年之久,历三十八帝。
大华末代帝王乃毛峰第三十五世孙毛斌,史称华末帝,乃毛峰三十四世孙华庄帝毛俊的幼子也就是第八子。
庄帝毛俊死后便传位当时长子也就是太子毛峥,史称华厉帝,且大华之亡国其实不是后来继位的末帝毛斌所至,而是亡于厉帝毛峥。
毛峥其实也不算昏庸,相反毛峥对于朝廷政事的掌控可以说是做到极致。只是当时的政治形态已经发展到了世家尾大不掉,隐隐有架空皇室的苗头。
所谓的世家,其实就是已经化国为家的上古八姓为首的各姓家族,大华无论朝政、军事、经济、土地几乎都被这八姓为首的世家牢牢把控着,说句夸大的,只要他们愿意,顷刻间便能覆灭大华。
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环境下,像毛峥这样立志要成为一代圣君的雄主焉能忍受?
于是毛峥上位没多久,就开始布置针对世家的杀招,不断扶持其他中小世家对抗八大姓,企图分裂世家联盟。其中陆、林、张、赵四姓在毛峥的扶持下,成了对抗八大姓的排面,将许多中小世家都拉拢到自己一方,企图以此削弱甚至取代八大世家在大华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终的结果是毛峥玩脱了,八大姓以退为进,使得新贵四姓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最后的胜利,从而更加骄傲自大,逐渐的也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所作所为甚至比曾经的八姓还要过分。
毛峥连八姓都忍不了,又如何忍得了这根基浅薄的四姓,何况如今八姓已经被打压得苟延残喘,是时候将四姓这四把刀子收起来了,于是毛峥便打算直接对四姓下手。
可不曾想,四姓早就得到了消息,经过一番商议后四姓便打算行废立之事,废了毛峥,改立当时年纪最小的芙蓉王毛斌为帝。
说是商议,其实只是陆、林、张三姓有这个想法,赵姓是完全反对,但架不住自己一家之言不敌三家之力。
而当时的赵姓家主也就是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