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赵亦自知大势难挡,又感厉帝提拔恩情,不愿君上受戮,当即进宫密告此事,好让皇室有所准备。
结果就是龙城皇宫杀的血流成河,最终厉帝毛峥兵败自刎而死,三姓恨极告密的赵亦,当即下令诛赵姓全族。一时间,人心惶惶,天下大乱。
可就在三姓下令诛杀赵氏全族之时,却不曾想,赵亦早已逃出龙城,居然在八姓的支持下于天龙郡召集兵马,重返龙城,诛杀三姓,而此时厉帝毛峥已死,毛峥又无后,只能立三姓想立的毛斌为帝。
经此一役,大华大权旁落,权力再次回到上古八姓手中,而赵亦虽通过诛杀三姓积攒了不少威望,可他跟毛斌一样,只是八姓手中的傀儡,区别就是一个是强一些的傀儡,一个是可随意捏死的傀儡。
,!
这时天下又有了变故,草原南下扣关,加上毛峥被杀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天下烽烟四起。当时身为大将军的赵亦自然义不容辞领兵出征,并在原州九原关大破草原骑兵,一时间威望无两,千军皆服!然后赵亦又马不停蹄地四处征战,平定天下。
赵亦就凭借着这股威望杀回龙城继续跟八姓斗智斗勇,八大姓也因此被赵亦重重打压,眼看两个势力之间又要进入华厉帝末年的水火不容,从而天下再次大乱,最终为了天下安稳,双方也都做出了妥协,而条件就是赵亦必须登基,改朝换代,毕竟毛氏能走到今天的衰弱,皆是八姓在背后推波助澜,若非八姓存心玩弄,新贵四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斗得赢八姓的。一切发生的结果,包括四姓上位、内讧、弑君等等都有八姓幕后操控的影子在其中。得到的最终结果就是毛氏大权旁落,四姓仅剩一姓。
而这仅剩的赵姓又在赵亦的异军突起之下,挟不世之功立足朝堂对抗他们八大姓,若是再不偃兵息鼓,双方再这么耗斗下去,怕是又要给了毛氏崛起的机会。
这种情况之下,若是让毛氏继续为尊,指不定哪天又出了一位加强版的毛峥,到时八姓岂不麻烦,索性将毛氏连根拔起,让赵亦上位。
赵亦权衡利弊之下只能按照八姓的要求行那逆天之事,当然走到了这一步,他不想改朝换代都不行,他已经是大华名义上的第一权臣,若不篡位,那就只能等死了。
于是赵亦便在八大世家的默认下,以周代华,开创大周基业,是为周太祖高皇帝。并在开国之初,立下誓言,与世家共天下,非谋逆大罪,刀剑不相加!
但也正因华朝的教训,使得周室对以八大姓为首的世家群体更加忌惮,所以历代帝王莫不强加防范世家,设法打压分化世家,最终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八大世家这个天然的同盟终于在大周第七任君主世宗武皇帝赵柏的手段之下分崩离析,周武帝也趁机继续分化,像海源徐氏这样的曾经天下第一世家,基本被武帝一脚踢出朝堂,龟缩在虞州不得进入中枢。
可现实往往是讽刺的,大周晚年,第十五任君主幽帝赵棠昏庸无道,导致天下民不聊生,至此他一驾崩,天大顿时大乱。刚继位的儿子正帝赵琦一上来第一道旨意就是调兵平叛,还不等叛乱平息,一时间南北世家皆反,还有草原入侵,可以说是首尾难顾,要看就要亡国,是徐氏当时的家主徐盛挺身而出,替大周缝缝补补,止住了下坡之路。
周正帝死后,太子赵兴继位,是为周中宗明皇帝,明帝在位期间知人善用,虚心纳策,使得原本就在恢复的国力顿时更是蒸蒸日上,同时倚重徐盛、高适等经世之才,把原本失去的国土收复得七七八八,最后还在徐盛死后大胆启用徐盛年少的儿子徐正彻底平定北方,而南方也在高适的压制下退败连连,若非明帝命短,只需再活十年,这大周的国祚怕是还能最少延续百年之上。
明帝死后,本来朝堂之上还是年轻的徐正坐镇,由年迈的高适制衡,维持朝堂的平衡。可惜的是,明帝死后不久,徐正也突然暴毙,接着是外戚邓氏作乱,高适则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诛杀外戚邓氏,几乎杀灭邓氏全族,至此,高适成为了大周无人能制的大周第一权臣,显赫至极,而此时的高适也因年老力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未能完成篡密之事。
所以,高适死后不久,就由他的儿子高修先是逼迫当时年幼的周闵帝赵怀册封自己为寿王,再然后也就逼迫赵怀将皇位禅让给自己,至此,大周享国祚三百二十三年,传十八帝。
高修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父亲高适为寿太祖高皇帝。而高修死后,也被继任者高震上的庙号和谥号则是高祖武皇帝。
其实高修建立的大寿则是一个短命王朝,拢共不过四十四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