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八章 司马昱的赏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雅亭之中,置宴十桌,侍女依次呈上美酒佳肴,司马昱、谢安、王羲之、孙绰、许询等人率先落坐。

余者,谢氏的谢朗、谢允、谢瑶、谢玄,王氏的王玄之、王凝之及孙绰之子侄等敬陪末座。

谢安、王羲之二人居东,坐姿风流逸态,雅致闲情,众人谈笑风生,毫不在意司马昱会稽王的身份。

司马昱可谓是不简单,为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东晋的第八位皇帝简文帝。

公元350年这个时期,因当朝皇帝司马聃年仅六岁,不能执政,由康献皇后褚蒜子摄政,会稽王司马昱总理朝政。

王羲之看出司马昱略有忧心,于是笑问:“道万,最近朝堂可有忧虑之事?”

司马昱闻言,轻叹一声,颇为无奈道:“桓温平蜀国,声望滔天,士人皆归其幕僚,权重日益扩大,这样下去,恐怕司马家的天下不知要归往何处了!”

王羲之道:“桓温重在兵权,道万何不以朝廷名义和钱粮压制?再有殷都督等人内外协制,桓温则不可抗衡”

“此举我已试过,虽能短暂压制,但桓温终究是兵权在握啊,只盼殷都督北伐立功,削其权重。”

“且此举,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故才广招会稽名士,安石、玄度才华超群,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可惜不肯出山,否则还愁无人可用呼?”

司马昱愁容满面,愤恨道。桓温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奈何自己当时竟未看清,导致晋室大权旁落,真是大罪啊!

事实上,几年后桓温彻底掌握东晋兵权,权势不比汉末的曹操差多少,完全有能力代晋自立,只不过他三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导致声望大减,这才放弃了自立的想法。

桓温、桓玄父子夺取司马氏政权的经历,与司马懿、司马师夺取曹魏政权倒是十分相似,可谓是又一轮回。

谢安看见司马昱悲愤交加,现场气氛有些沉重,便开口道:“道万何须如此?安石虽不仕,但膝下尚有子侄,如若不嫌,可堪一用”

司马昱因笑道:“不嫌,不嫌,王谢子弟多有真才实学,朝野皆知,请安石引见”

谢安来到宴会的末座,为其一一引见:“侄谢朗、谢允、谢玄少而聪慧,善言玄理,颇得吾之赏识,儿谢瑶……”

司马昱看到这些才华横溢的少郎,不由笑道:“朝廷上下正是用人之际,若能有多数的王谢子弟入朝为官,参加北伐,当真是一个大好消息”

谢安摇了摇头,微笑道:“逸少有一子,更得吾之欣赏,此人名凝之,年方十六,满腹经纶,玄谈胜吾之子侄数倍不止。

且书法承父脉,独创楷书风格,当流传千古,是当今难得的大才,至于其余才学,还需道万同凝之长谈”。

谢安近日与王凝之深入交流,心中颇为感叹,不说玄学这些思想方面,单论朝政,小小年纪,看问题竟如此透彻,比自己少时的见识高多了,这才如此欣赏和不懈余力的举荐。

谢安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在东山游玩山水,子侄们在朝廷上做官,保证谢氏不衰即可。

司马昱闻言,心中想道:“此人玄学竟得安石如此夸赞?书法造诣亦不像是无名之辈,更像是隐居的贤者,天底下还有这般少郎?”

司马昱善清谈,是名副其实的清谈皇帝,尤其欣赏玄学大家,当时殷浩极善清谈,在士族声誉极高,被司马昱看重,委以扬州剌史的重任。

“此子年少,竟有如此大才,劳烦逸少引见,我要见识见识”

见此,王羲之即引王凝之上前。

片刻后,一位少年行步从容来到司马昱身前,年龄约摸十六七岁,身袭白色布衣,面色镇静,微微拱手拜见,当下便生出许些好感。

司马昱邀其与自己席地而坐,开口问道:“方才闻安石之言,汝玄谈不凡,可否一辩?”

王凝之回应,二人旋即对辩,在场的人皆善清谈,不由纷纷将目光凝视此处,想看看这王家小郎是否有谢安口中的才学。

二人这一场谈玄辩论,两个时辰便已悄然过去,此时,方是太阳高照之时,众人早已疲倦,最后王凝之辩错一题,结束了这场辩论。

王凝之还以为司马昱要考校自己政治问题,没想到谈起玄学了,不过好在,自己的玄学也不差,《逍遥篇》更是得过谢安的称赞。

司马昱喝了一口长长的茶水,评赞道:“凝之玄学,同辈之中无人能及,乃少年中佼佼者”

谢安见状道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