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西落,时间很快来到了下午申时,王凝之动身进宫,面见太后褚蒜子,就是历史上那个着名的康献皇后。
说实话,这位大名鼎鼎的贤后褚蒜子,王凝之仰望许久了,依稀记得她是公元324年生,比自己才大十岁,今年应是二十六岁,正值花信年华。
不久后,王凝之乘马车行至建康宫,他没有资格在宫里乘马车,只能下车一路小步赶往后宫。
因是奉旨,无人敢拦,王凝之很容易的来到了太后寝宫。
为什么直接来太后的寝宫呢?因为估摸着小皇帝,应该在里面吃奶吧……
王凝之先请了太监进去通报,自己则整理衣裳,以免给太后的第一眼落了轻浮的形象。
不一会儿,太监便急匆匆的回来,携太后口谕,准王凝之进殿。
殿中金碧堂皇,梁柱上盘旋金色五爪金龙,台阶之上置有御案、凤椅,整体不大也不小,显然是太后处理政务的地方,而那殿后,想必便是安寝之处了。
王凝之进殿后,只看见了几个小太监,心中正奇怪呢,便听远处传来婉然的女声。
“叔平小郎,此次召你入宫,你可知为何?”
褚蒜子梳着高高的发髻,袭一身纹凤鸟深衣,唇色白嫩,手中牵着一个六岁小童,缓缓坐到凤椅上。
王凝之躬身行了一礼,不假思索道:“草民以为,入宫应与会稽王有关,至于缘由,草民不知”
褚蒜子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直言道:“不错,是会稽王告知我,他说你是一个可造之材,有报国之远志,故特意征召,察看一番是否确真”
其实古代,从来没有过太后自称哀家的情况,除了电视剧和旧小说之中。太后的自称有很多,予、我、老身皆有出现,亦有称“朕”的。
而太后褚蒜子在王凝之面前自称我,言语之中多用同辈的语气,可见其并没有摆太后的架子。
“敢问太后如何察看我?”
“问询民生,吏治,兵事三者,足以意察鉴一个人的才能。”
“请太后问,草民谨听。”
“今日我只问你两个治国的问题,其余一概不问,第一,如何使我大晋仓廪丰盈,第二,如何使我大晋兵强马壮?”
王凝之闻言,仔细思考了许久,道出治国之策。
首先,高度重视农鱼业和海贸发展,发展经济是强国必要的条件,统一度量衡、发行本国货币,任用人才改革创新,改革臃肿繁杂的行政制度,反对空谈主义,根据才能提拔人才……
听完王凝之的治国之策,褚蒜子微微点头,心中十分认可,但这些要付诸实践,不能空谈。
“若我让你当一名地方官,可否将身上所学尽数施展?听近日奏折,钱唐县令空缺,门下省这边也有空缺,一个是七品实职,一个是四品闲职,你意下如何?”
王凝之拱手道:“草民请太后授予钱唐县令一职”
褚蒜子见状,稍加思索后,心中便有了决定,朗声道:“写旨,授琅琊王氏王凝之,钱唐县令一职,拜正四品散骑常侍”
“另赐黄金百两、布帛千匹,御驾驷马高车一辆……”
说着,一名小太监迅速动笔,很快写好了一道诏书。
特意加正四品散骑常侍?王凝之还真未预料到,虽然这个是加官(荣誉官职),但也不是一个初顾茅庐的小子能加的,大多数王谢子弟一生都没有资格。
散骑常侍,掌皇帝规谏,不典事,常为显职,以表皇帝的恩宠和信任。
既然太后已经下诏,王凝之也没有再做推辞,拱手谢道:“今日承蒙太后赏识,臣一定为大晋治理好钱唐,为晋室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不负太后如此恩典!”
褚蒜子起身,略有深意的看了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说道:“到任之后,希望你好好为大晋治理一方,心系朝廷,争取追随先人王丞相之经历,名流千古,千万不要做桓将军啊”
说完,拿起诏书,径直走到王凝之面前,看着他低垂的双眸,将诏书递了过去。
谁也不知道以后的事情,就像褚蒜子几年前还以为,晋室出了个忠心耿耿的桓温大将军。
当下,褚蒜子是信任王凝之的,但这种信任只是来源于司马昱,还有他的是否有真才实学。
王凝之又何尝不知呢,没有人一开始便有充足信任,即便是如齐桓公与管仲,刘邦与韩信,一开始都没有绝对的信任,这需要时间逐步增加。
褚蒜子与皇帝先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