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并只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着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盘
佛陀到了晚年必须要交代,佛陀当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安立这些方便门,这些三乘的方便是怎么安立的。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就是说,三世诸佛通过无量的修学所成就的“甚深微妙法”,是“难见难可了”,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所谓的真如三昧、自性本具功德,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这些妙法,不是三天两天可以讲清楚的。所以我只能先生起善巧方便,于一佛乘而开出因缘果报的修证(三乘的因果修证),而为众生宣说三乘的法门,从方便里面安立三乘法门。
那么这个三乘法门是怎么想的?佛陀先务实地面对。就是佛陀从真如里面,先看众生的过去的因缘,先面对因缘。为什么要面对因缘呢?诸位!我们每一个人学佛,没有一个是从零开始的,没有一个。我们都是在无量三界里面不断地打滚,上至人天,下至三恶道,生生世世累积了很多的烦恼业力,这个时候才来学佛的,没有一个人是从零开始。每一个人进入佛门,就带了他的过去的因缘,他的无量的烦恼业力,就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必须要先务实地面对众生的因缘所生法。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面对。佛陀首先看“众生心所念”,这个人心中在想什么。他的这个妄想——每一个人的妄想都有他的希望。你看有些人,他看到布施就很高兴,他去做义工,他做整天也不累,他就喜欢这样的一个因缘。有些人喜欢持戒,晚上不吃饭他也无所谓。就是,众生无量劫来在整个三界当中已经养成一种性格倾向了,他有一种念想。依止这种念想,再经过他过去所修的种种的道法,已经形成“若干诸欲性”,已经形成某种的根性了。声闻、缘觉、菩萨的根性,这个已经形成了。而且这个不是三天两天可以改变的,佛陀必须要先满足他的需求。因为他的念想,再经过他过去生所接触的道法,形成这种三乘的根性。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有他的罪业,佛陀必须要先为他破障。“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佛陀先观察他过去的因缘,知道以后,“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重点是“令一切欢喜”。佛陀就是“安隐众生故”而施设方便。先让他欢喜,不一定要让他圆满。佛陀的意思,先求有,再求好。就这个概念。就是说,这个人有欢喜心,他就有修行的动力,先让他踏出第一步。
那么怎么说呢?“或说修多罗”,这以下就是小乘的九部经了。“修多罗”就是小乘的经典阿含经。“伽陀”就是偈颂。“本事”就是佛弟子过去的一些造作的因缘,作什么业、受什么报等等。这个是佛弟子过去的因缘。“本生”就是佛陀自己说自己过去生行菩萨道的种种的因缘。“未曾有”就是佛陀跟弟子之间种种神通变化不可思议的事,叫未曾有。“亦说于因缘”,就是诸法生起的这些种种差别的因缘。有些人是因布施的因缘而怎么样了,因为持戒的因缘怎么样了,就讲各式各样的因缘。“譬喻”,用容易了知的事情来比喻难知之事。比方说佛陀讲真如,初地的真如跟十地的真如,就是一个是初一、一个是十五,等等。“并只夜”,这个只夜就是重颂。“优波提舍经”就是论议,就是去论述诸法的差别义理。
有一类“钝根乐小法”,喜欢小乘的佛法,“贪着于生死”。虽然他贪着生死,但在过去的佛当中,他也学佛。但是他“不行深妙道”,他对于发菩提心、广修六度、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不怕辛苦这种大乘法,不生好乐,他不行深妙道。那么他是怎么修行呢?“众苦所恼乱。”这个地方古德解释说,他为什么痛苦呢?因为他贪爱生死果报。声闻人他对痛苦的感受是怎么来的?它是相对的。因为他对三界的快乐特别执着。三界的快乐本身就有问题,你爱得越深,你的受伤就越重,它本身的这个快乐就是一种毒药。他因为贪着生死,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众苦所恼乱”。所以佛陀只能够开出一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用涅盘的寂静的功德来安他的心。
这段经文就是说,佛陀当初是怎么样施设方便的?佛陀务实地面对众生过去的因缘所生法。你从什么因缘过来,佛陀先满足你的需求。佛陀先不谈高深的真如本性,先谈因缘。当然,因缘当中,每一个人在三界里面打滚,应该说有三种因缘:有一种人是喜欢人天果报的,所以他学佛的思想是增上;有一种人是被痛苦伤害很重的,他是属于小乘根机的,就是出离心的;有一种人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