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阿罗汉对于真空妙有的智慧不生好乐。
第二个,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上求佛道,就是“净佛国土”,就是创建一个清净的国土。干嘛呢?“成就众生”,下化众生。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阿罗汉也是心不好乐。
为什么你对于大乘的中道智慧跟大乘的菩提心不生好乐呢?世尊令我等修学四谛法门,而证得涅盘的空性;又者我等今天年已朽迈,于佛教化的大乘的无上菩提之法,不生一念的好乐之心。这个就说明,因为空性我已经很满意了,再者我年纪也大了,所以我就等待涅盘的到来。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讲到二乘的法执,为什么他对大乘菩萨不生好乐?他说二乘人修四谛法,他产生那个出离心的力量,好像湍急的水流流向大海一样。你看那个水,那个河流,快速的水流往大海冲的时候,你往上面丢东西,它只能够快速地流到大海,它已经不可能回到陆地了。那种出离心已经坚固到这种程度。所以阿罗汉“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你说叫他从空出假,来到众生修六度,他是不生好乐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菩提心跟慈悲心其实不太一样。在大乘经典也讲到说,其实阿罗汉是有慈悲心,他只是没有菩提心。比方说佛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们,佛陀要他到哪里去弘法,叫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你们各领五百个弟子到哪一个地方去宣扬教化,他们都是去的。《阿含经》里面,你遇到阿罗汉,你向他求助,他会为你说法。
那么为什么他慈悲心没办法变成菩提心呢?我们说明一下。慈悲心是被动的,是有条件的;菩提心是主动的,是不需要条件的,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看一件事情就看得出来慈悲心跟菩提心的差别:佛灭度以后的状态。佛在世的时候,声闻人、菩萨都代佛转法轮,但是佛陀一灭度以后,情况改变了,尤其是阿罗汉的僧团。对僧团来说,佛陀的入灭那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是以佛为师,僧团发生什么事,请教佛陀就对了。佛陀一驾崩,就泰山崩坠,那所有石头都不存在。所以阿罗汉都要入涅盘,抢先要入涅盘,他们觉得住世无益了。还好,迦叶尊者召开了羯磨法,用大乘的羯磨法的力量,就告诉阿罗汉,不准入涅盘,我们要结集经典,结集完再入涅盘。所以好不容易把这些五百阿罗汉给勉强留下来,做小乘的结集,五百结集。
同时阿难尊者跟文殊菩萨那些大菩萨也做了结集。菩萨弘扬佛法跟佛陀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菩萨是他有一个叫增上意乐,为诸众生不请友。
所以,阿罗汉的慈悲心,在宗大师的意思就是,少了一个增上意乐,他缺乏一种使命感,就是“弘护正法,续佛慧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以他们只有慈悲心。不要说阿罗汉,包括诸天的天人,《大智度论》讲到这件事,说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往下看三界的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他也感到不舍,但是他没有下来度众生。他只是内心感到不舍,他有慈悲心,但是他没有行动力,就是没有增上意乐。
所以很多人说,受菩萨戒差别在哪里呢?反正我就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你没有受菩萨戒,你就没有增上意乐,只是你很想要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你受菩萨戒,就是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两个不同。所以声闻人缺乏的就是一种大乘的传承,就是增上意乐。
当然这个地方跟他的智慧有关系,因为他缺乏中道的智慧,他没有把假观规划到他生命里面来,他没有把“真空妙有”这个妙有规划到他的生命,他只是把空性当成他生命的追求。所以他对因缘法就抱着一种被动的配合:佛在世,我帮忙佛陀弘法;佛陀灭度,“如大象去象子随”,那我们也跟着走了。是这么一个情况。
这地方是说明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对于过去的菩萨道的看法。
子二、明今日庆得
那么现在当然改变了。我们看子二的“明今日庆得”,现在听完《法华经》以后,心态大大改变了。我们看经文。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一直到了法华会上,佛陀讲〈方便品〉、讲〈譬喻品〉以后,有一件事情对阿罗汉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就是佛陀亲自为声闻人——为舍利弗授成佛之记,所以“心甚欢喜,得未曾有”。
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以为这一生跟因缘所生法已经没有缘了。因缘所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