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事修的对治的方便,但是从理观的安住来说,是不可以当安住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对立。三乘的教法都是对立的,空有的对立。
所以,我们不住在这种三乘的教法,就能够不执着有为法(人天的福报等等)、无为法(就是偏空的涅盘),也可以远离实法跟不实法(这个实法指的是空性,不实法是缘起的生灭法);而且又能够远离男相女相,心中对于一切法是不可得;而且不知不见,远离六根的分别(这个不知不见其实是代表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以及六根的分别),“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菩萨行处,它是一种信仰,它不是修来的。说内心本来清净,这是本来就清净的,所以这个清净自然离相,就当作我们的安住处。但是当我们面对现实,要调伏我们如梦如幻的妄想的时候,那就靠事修了。
看事修怎么修。“一切诸法,空无所有”,一切诸法产生的影像,我们一定要空掉我们对它的执着。不执着什么呢?不要执着一种常住相(无为的常住相),也不要执着凡夫的有为的起灭相。远离二乘的涅盘的执着,远离凡夫的生灭的因缘的执着,“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这一个总标,把理观事修讲清楚。理观是真如的心,事修是因缘的对治,这两个差别。
这以下再把这个事修的近处讲得详细一点。看第二段。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我们在对治的时候,要远离两种执着:一个是凡夫的执着,一个是二乘的执着。
凡夫是怎么执着呢?凡夫是“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有相跟无相。我们看整个人事,它是“有”,因缘和合就有了,但是因缘别离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凡夫在有无当中产生得失的概念。这是凡夫,他的心在因缘的得失、有无里面分别,产生得失的心。这是第一个,凡夫的颠倒。
二乘也是一种颠倒。二乘他偏空,他把空性当实法,把生灭的法当不实法,执着有为法是缘起的生灭相,涅盘寂静是不生灭相,所以他就厌恶有为法,而执着涅盘的寂静之法。其实这也是落于一边。
这两种的执相都是要远离的。
那怎么远离呢?这以下就讲到远离的方法,就是菩萨的观慧。
首先你不可以直接观。诸位!这个修观很重要,这地方很重要,你不能够直接观,你要有一个静中修的基础。刚开始这个观慧是薄弱的,妄想那个攀缘心是强的,所以你要先有一个拜佛、静坐的过程,在寂静处。然后怎么样呢?收摄其心,透过拜佛,专注、皈依,先收摄其心,让内心怎么样?“安住不动,如须弥山”,先修止。
然后呢?然后在寂静的心中起观,观一切法空,无所有。空掉什么?空掉心中的攀缘。这个时候心就像虚空。你看虚空,你对它生起什么相状,虚空永远不执着。你用白色的墨汁泼它,它也是无相;你用黑色的墨汁泼它,它也是无相。这个心是无住,犹如虚空。内心当中,观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化,没有坚固的。这个时候,你就会成就“不生不出,不动不退”,而安住在“常住一相”的清净心,“是名近处”。
这个亲近处,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内心本来清净,对不对?现在怎么就不清净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抓了很多东西。当然,你也可以说前生带来的。不管它是怎么来的,重点是把它放下。“放四大,莫把捉。”其实整个空观就是把不属于你的东西放下。这个因缘已经过去了,你老抓着它有什么用呢?你抓着它,只有继续轮回嘛。所以这个空观就是空掉那种不属于你的心中的影像,你把它放下来。
禅宗有个公案,我们把它讲一下。说是洞山禅师有一次主持一个三个月的禅修。当然,他的道场不仅是他的常住众,还有很多行脚的禅师来参加。三个月以后,最后一支香了,他讲一句话,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他说,我们的心,东抓一个影像,西抓一个影像,就给自己造成了障碍,轮回的障碍。因为,这些影像,或者你很喜欢它,或者你讨厌它。喜欢的话,就不断地用好的名言赞叹它,去贪爱;不喜欢它,就不断用恶的名言去诃责它。结果,不管你讨厌,不管你瞋恨,结果就是生死轮回。那怎么办呢?你应该把心回到你的原始点去,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留恋在你过去轮回留下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