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0章 第120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观的阶位作一个说明。

先看第一个,这六即佛第一个。

六,显因果之事相

即,显佛性之理体

佛性的理体是平等的。就是说,你不管打妄想也好,你不管努力用功也好,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有两种本具的功能,注意,本具的功能。第一个,清净;第二个,具足。我们的起跑点是一样的,就是性具,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叫做性德。关键就是你的修德,你怎么开显它,就有差别了。所以这个六即佛,这个六的差别相,是从你在因地所修的理观跟事修来显现这种功德差别,但是你的所观境,你所依止的理体,性德是平等的,只有修德有差别。所以“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是这样来的。

我们先看第一个,理即佛。

一、理即佛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第一个先谈凡夫的佛性是怎么回事。你说我们有没有佛性?有佛性,但是我们的佛性叫做“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我们的佛性就是,不管你是静态,不管你是动态,总而言之行住坐卧,我们的佛性只是一个佛性的理体。就是理论上有佛性,但事实上呢?“行藏事尽非。”你看他身口意的表现,就看不到佛性的味道。就是你这个人看起来是既不清净也不具足,你的身口意看不出佛性的味道,就是佛性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他的佛性一旦被妄想遮盖以后,他的后果只有一个,“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他的内心是冥冥,就是内心一片黑暗,像虚空,虽然清净但是没有用。没有光明的清净,就是一种黑暗的虚空,里面就很多的鬼魅,这个鬼魅烦恼你就去不掉。去不掉,你的内心在一片黑暗的情况之下,你只能够心随境转,去攀缘外境。攀缘外境以后的后果就是造业,造生死业。造生死业的后果就是“杳杳不知归”,就一次一次地招感生死轮回,离真如佛性就越走越远。杳杳就是越走越远。

我们凡夫没有开显真如佛性,后果就是“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句话是道尽了生死轮回的可怕。诸位!生死轮回不是说痛苦而已,最重要的是它没有止尽的一天。就是说,好,我有生死轮回,我不处理总可以吧?可以。你不处理,它就永远不会停止的。比方说我今天生病,这个病痛它有一个期限,一般的因缘果报它有个期限,顶多这一期死掉来生就没有了。但是轮回不是,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惑业苦辗转相续,它没有止尽,所以叫“冥冥随物去”,是“杳杳不知归”。

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你不去经营你的内心世界。不经营内心世界,你内心的清净力、具足力就表现不出来。你空有性具的清净跟具足,但是缺乏那一道光明,所以虚空是暗淡的,大地是冰冷的,大地也生长不出水果,当然更不可能从地涌出功德庄严。就是我们辜负了我们美好的清净跟具足的功德,结果就在生死轮回当中不断地流转,而这个流转是没有止尽的。这个是凡夫。

后面就开始讲因位跟果位了。名字位跟观行位是因位,果位就是相似位、分证位跟究竟位。相似位以上为什么判作果位呢?因为它已经有相似的法身的功德。因位的名字、观行主要是成就清净,相似位到分证位的果位重点在开显菩提愿,在利他了。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下次这个附表要继续带来。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