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得初果,还是个小孩子,一去,城东老母看到罗睺罗非常高兴。罗睺罗跟她讲三皈依,她马上跟他皈依,受五戒。
所以,这个无尽灯就是说,蜡烛不分大小,关键是相应。正如你的同参道友,他这个人谁的话都不听,他只听你的,那你就是他的善知识了。有缘,他就能够跟你接受教化。所以蕅益大师说,“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你跟这个菩萨有缘,那你念他的圣号,你就容易感应。所以,弘扬佛法,必须大家共襄盛举,因为每一个人因缘不一样。
戊三、事毕唱散
我们看戊三的“事毕唱散”。
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尔时”,就是佛陀的这个付嘱流通讲完以后,释迦牟尼佛为了使令这些十方来的分身诸佛能够各还本土,就说了,“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希望从十方来云集的分身诸佛各回安身佛法的处所,多宝佛塔就重新关闭如故,但是尚留法会之中。
我们说明一下。蕅益大师说这有两层意思。因为十方分身诸佛他们来的目的,为了开塔而来。开塔完毕以后,当然您老人家来的目的结束了,所以就各随所安。这十方分身佛是为了开塔。多宝佛他不是,他不完全是为了开塔,他是为了证法、听法而来。现在迹本二门的正说结束圆满了,所以它这个门就可以关起来。但是尚留法会当中,为了嘉勉后面的诸位法身菩萨受命流通《法华》,他给他们后面的法身菩萨作一个勉励,作一个证明。后面还有作用,所以多宝佛宝塔关起来,但是没有离开。是这么一个情况。
丁二、时众欢喜
我们看丁二的“时众欢喜”。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者,及多宝佛,并上行等无边阿僧只菩萨大众,舍利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说是语时,来自十方的无量分身诸佛,目前安坐在宝树下的师子座上者,这些十方分身诸佛,以及多宝佛,还有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上行菩萨等,包括本土的四众弟子,舍利弗等这些四众弟子,还有法华会上的一切的诸天、人道、阿修罗的八部鬼神,“闻佛所说”,听到佛陀所说的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以后,“皆大欢喜”。
,!
这个“皆大欢喜”,蕅益大师说有两层意思:从诸佛的角度来说,诸佛化他事毕。佛陀一期的教化,《法华经》的圆满功德结束了。教化结束了,所以佛陀感到欢喜。从菩萨的角度,自行得法。从自修的角度,菩萨得到了一心三观的传承。所以两个都欢喜。但这个地方并没有作礼而去,所以后面还有下文,还有诸大菩萨的各种的现身说法。
所以这个<嘱累品>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佛陀殷重地付嘱。佛陀殷重付嘱,主要是要法身菩萨在他的面前亲自发愿。因为这个弘扬《法华经》不简单,只能以愿导行,希望他能够在佛前发愿,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这是第一个,佛陀要法身菩萨在他的面前亲自发愿。
第二个,就是劝诫随宜。虽然我们发愿要广度众生,但是你要守住怎么样?弘经三轨——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法空座,就是忍辱、慈悲、善巧。尤其是坐法空座,就是你不要执着一定要把一佛乘的法门强迫推销给别人。那你这样子,你执着一佛乘的法,那也是执着。
诸位我们看,我们受菩萨戒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你的发愿跟你的实践情形是不一样。你看你受菩萨戒的时候,你一个生死凡夫,你发的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你发的这个愿,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做得到,就是佛陀。所以,发愿叫做圆满。
但是,你实际落实,你看蕅益大师的菩萨戒你就知道,他落实,生死凡夫当然先重视断恶。佛陀说你这个三聚净戒,断恶要从严,但是修善跟度众生从宽,尤其是度众生是最宽的。你觉得你跟他没有缘,你可以默然离开的。你跟他讲一次、两次、三次,他不听,你完全可以默然离开的。
所以,发愿叫做理想化,因为你的种子,第一个种子要圆满。你第一个种子就不圆满——你说,欸,我只能够断某些的恶,善法呢,我只能修某些的善。诸位!发愿不是依照实际情况发愿的,你受菩萨戒你就要突破的。你今天发的愿是你做得到的,那你发这个愿干嘛?你是要发那些你做不到的,你才有办法自求突破。所以发愿叫做圆满,修行叫做务